黛珂广告

唐寅与文徵明交游考

...山与沈周文徵明唐寅毛秋瑾在明代“吴门四家”中。唐寅(1470-1523)与文徵明(1470-1559)的人生经历及交游可谓耐人寻味。两人均出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订交于成化二十一年(1485)。两人性格相异而一生交谊深厚。关于两人的交游,前人的著述涉及不少'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年谱类著作,另一类是研究著作。第一类

...山 与沈周 文徵明唐寅

毛秋瑾

在明代“吴门四家”中。唐寅(1470-1523)与文徵明(1470-1559)的人生经历及交游可谓耐人寻味。两人均出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订交于成化二十一年(1485)。两人性格相异而一生交谊深厚。

关于两人的交游,前人的著述涉及不少'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年谱类著作,另一类是研究著作。第一类中。江兆申于1977年出版的《文徵明与苏州画坛》是较早的文徵明年谱:周道振于1998年出版的《文徵明年谱》则是重要的参考资料,全书近65万字,征引书目多达881种,可谓翔实厚重。唐寅年谱,早年出版的有阆风编《唐六如年谱》(1932年10月出版《清华周刊》第三十八卷第四期。附在《唐六如评传》之后)、杨静庵编《唐寅年谱》(1947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温肇桐编《唐伯虎先生年表》(1941年世界书局出版《明代四大画家》)、江兆申编《六如居士之书画与年谱》(1969年春出版《故宫季刊》第三卷第三期)。此外苏州书画家崔护编著的《唐寅年谱》于1996年自行出版,侧重唐寅一生的绘画情形。周道振的《唐寅年表》涉及唐寅交游范围极广。还有一些以唐寅为主题的书后附有唐寅的年表。均较为简略。最新的研究成果为2007年苏州大学杨继辉的硕士学位论文《唐寅年谱新编》。此文对上述诸种唐寅年谱大多有详细评述,博采众长,是已有的唐寅年谱中最可采信的一种。遗憾的是,作者虽提到周道振先生编的《唐伯虎全集》,但对其中的《唐寅年表》未曾提及。

相关研究著作中。江兆申先生于1976年出版的《关于唐寅的研究》影响很大,书中就唐寅与沈周、文徵明、仇英、祝允明、徐祯卿、周臣、杜堇、张灵的交往进行了专门论述。书中只是简略地讨论了他们彼此问的关系,诚如作者所言“假如详细研讨,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写一篇专文”。美国艺术史学者艾瑞慈等。也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进行“文徵明研究”,特别是哈佛大学的葛兰佩写出了博士论文《文徵明:明代艺术家与好古者》,主要运用风格分析的方法,追踪文徵明画作中的各种图像来源。DorisJungChuTai;在1979年提交給匹兹堡大学的博士论文《唐寅(1470-1524)及其艺术》中重点分析了,唐寅和沈周、唐寅和周臣的关系。葛兰佩还出版了关于唐寅研究的专著。谈到了文、唐之间的交往并列出了重要事件。美国学者高居翰的《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专列《文徵明及其追随者》一章,有文徵明的生平传略和交游情况,开篇就简短分析了唐寅和文徵明的关系。他还著有《唐寅与文徵明作为艺术家的类型之再探》—文,论证了“由唐、文二人为代表的传记类型如何与他们绘画中可以辨别的主题与风格特征紧密相关,而这又何以适用于解释其他的明代画家,他们不是归入唐寅类,即可归入文徵明类”。柯律格在《雅债》一书的“‘友、同侪、同辈”章节叙述了两人交往的某些片断。石守谦研究苏州的送别图时以文徵明的《雨余春树》为重点。也谈到唐寅的《金阊别意》。近年来,中央民族大学买艳霞于2010年提交的博士论文《唐寅研究》和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邓晓东博士所著《唐寅研究》均有专章讨论唐寅的交游,不过他们的著述都未专列唐寅和文徵明两人。因此,笔者认为,根据现有资料将唐寅和文徵明的交游进行专门梳理还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较为详细地考察两人在人生不同阶段关系的变化。讨论两人在艺术创作方面的相互影响。

本文主要以周道振《文徵明年谱》和杨继辉《唐寅年谱新编》的记载为线索,结合其他文献资料和相关图像,对唐寅与文徵明的交游展开考索,力求呈现这两位明代吴地重要的文人书画家一生的交谊状况。根据两人的生平事迹,笔者将两人的交游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叙述。

第一阶段(1485-1499)

第一阶段是从两人16岁订交至30岁文徵明父亲文林去世,这一阶段唐寅与文林(1445-1499)、文徵明父子结识并展开交往。唐寅与文氏父子开始交往的时间可从《唐伯虎全集》卷五《送文温州序》及同卷《与文徵明书》中推算得知。在文、唐结交之前。文徵明13岁至15岁之间随同父亲在博平县(原为山东省聊城市所辖县)居住,文林为当地县官。成化二十一年(1485),文林参加朝廷考绩回京师,被补授为南京太仆寺丞一职,随后请假回苏州,文徵明皆随侍。就在文氏父子返回故里期间,唐寅与文徵明订交,唐寅还经常去文家向文林请教。

在两人16岁至30岁这段时间的交往中。较为重要的事件有:

一、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两人20岁左右,在文学上有共同追求,他们随同祝允明(1460-1527)、都穆(1458-1525)倡导古文辞,彼此文酒唱酬,不问时日。这在文徵明《甫田集》卷二十三《题希哲手稿》、卷二十五《上守溪先生书》以及沈敕《荆溪外纪》卷十五文徵明《大川遗稿序》中都有相关记载。

二、弘治八年(1495)两人26岁时,文徵明曾过访唐寅家饮酒并留有诗篇。是年两人曾商酌绘画方法,认为作画应以六朝为师,设色行墨应以闲淡为贵。又推崇李唐(1066-1150)为南宋画院之冠,认为他画中山林丘壑的布局超过了唐代人,而初学画者应当在构图、布局上下功夫。要将李唐作为标准向其学习。

四卷本《甫田集》卷一录有文徵明在这一年所写的《饮子畏小楼》:‘今日解驰逐。投闲傍高庐。君家在皋梳喧阗井市区。何以掩市声,充楼古今书。左陈四五册,右倾三二壶。我饮良有限,伴子聊相娱。与子故深密,奔忙坐阔疏。旬月一会面,意勤情有余。苍烟薄城首,振袖复踌躇。”诗中描述了唐寅家虽在闹市中。但由于小楼上富有藏书而遮蔽了市井喧闹之声。当时两人的交往非常密切。十天至一个月的时间内就要会面,饮酒聊天、读书作诗,待到苍烟日暮之时,诗人还舍不得离去。年谱中还记载,同年十二月廿日,文徵明曾借观唐寅所藏宋黄伯思著《东观余论》。并有题。

这一年两人有关绘画的讨论,有两条记录可作参考。其一为文徵明在画上的题跋:“此余四十年前所作,当时与子畏言:‘作画须六朝为师。然古画不可见,古法亦不存。漫浪为之,设色行墨,必以闲淡为贵。今日视之,直可笑耳。然较之近时浓涂丽抹。差觉有古意。不知鉴赏家以为何如?嘉靖乙未九月十一日。”其二也是画跋:“余早岁即寄兴绘事,吾友唐子畏同志,互相推让商榷,谓李唏古为南宋画院之冠。其丘壑布置。虽唐人亦未有过之者。若余辈初学,不可不专力于斯,何也?盖布置为画体之大规矩,苟无布置,何以成章?而益知唏古为后进之准……嘉靖癸巳二月五日,文徵明识于悟言室。”这两条记载相当重要,从中可以了解两人青年时代在绘画方面的主要观点,但这已是文徵明在唐寅去世十余年以后的1535年(嘉靖乙未)和1533年(嘉靖癸巳)的两次追忆。第一条中“直可笑耳似乎否定了年轻时追求作画以六朝为师、设色行墨以闲淡为贵的想法,但仍觉得自己当时的画作颇有古意,不同于后来设色浓丽的画法。第二条强调学画者要重视“布置”,也就是在构图上的经营谋略,在这方面特别推崇李唐,认为他是后学的楷模。

除了文徵明的画跋以外,书画著录中还能看到唐寅用李唐画法作画的记载。《古芬阁书画记》卷十四《明唐解元溪桥听笛图立幅》:“松林夜月水榭中,一人临窗吹笛,一客旁坐,一童子侍。对岸桥上坐二叟,一童子抱琴侍。立幅首‘溪桥听笛。正德庚辰七月既望用李唏古笔法画于桃花庵。晋昌唐寅。行书四行,押尾‘唐白虎阳文方印一,‘六如居士阳文方印一。”正德庚辰为1520年。可知此画为唐寅51岁时所作。然《古芬阁书画记》的可信程度存疑,因而此画不知真假。另有一例是《唐六如仇十洲云槎图》,此图收入有正书局本《中国名画》第二集,画上分别有文徵明和文彭的题跋。文彭跋云:“……此卷《云槎图》。乃唐子畏、仇实父所作。子畏仿李唐,实父仿赵千里,俱极精妙……三桥文彭。”研究者也注意到唐寅从周臣那里学到了脱胎自李唐的风格。

三、弘治十一年(1498)冬闰月,沈周、文徵明、祝允明等人追和元代倪瓒(1301-1374)《江南春》诗,唐寅也有和诗。根据《文徵明年谱》记录,现苏州市怡园碧梧栖凤馆前壁问有文徵明、唐寅所书和《江南春》诗的石刻一块。

“元四家”之一的倪瓒曾经写过《江南春》诗。弘治(1488-1505)年间。吴县人许国用得到倪瓒《江南春》手迹。引起吴中文人争相唱和。文徵明、唐寅和诗的书条石呈现的就是这件事。笔者专程进行了实地考察。苏州怡园内的碧梧栖凤馆为园主读书治学之所,取自居易“栖凤安于梧,潜鱼乐于藻”诗意,馆藏梧荫深处。馆门外左前壁有—方书条石,书条石上并列了文徵明与唐寅的书迹,从右至左分别是文徵明的两次和诗和唐寅的诗词。文徵明和《江南春》的诗作分别作于弘治戊午(1498年,29岁,落款“文壁”)和嘉靖庚寅(1530年,61岁,落款“文徵明”)两个时期。第一次的和诗为年轻时众人唱和时所作,跋云:“追和倪先生《江南春》二篇。篇后题元举者,盖王元举兄弟。克用为虞胜伯别字也。弘治戊午冬闰,文壁。”后面再和的缘由,跋中记载道:忆起当时和諸公一起唱和,苦于韵险,而石田先生(沈周)当时已八十有余,却四和之,才情不衰,令大家惊叹,一晃先生去世20年,而自己也老了,正好展诵先生遗作,有感两和之。“非敢争能于先生,亦聊以致死生存殁之感尔”。这段文字不仅充满了文徵明对老师的尊敬与追忆,也充满了对世事光阴的感慨,又将一桩文人间的韵事留于世人。两次和诗前后相隔30年。文徵明的小楷书法愈加平和精劲。后有唐寅正德丁丑年(1517年,48岁)的和诗。后半段为:“人命促,光阴急,泪痕渍酒青衫湿。少年已去,追不及,仰看乌没天凝碧。铸鼎铭钟封爵邑。功名让与英雄立。浮生聚散是浮萍。何须日夜苦蝇营。”是对人生光阴的一番感慨。唐寅不仅有和诗,还曾画有《江南春图》。根据《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卷十四的记载,此图现藏广州美术馆。

过云楼主人顾文彬曾经收藏过与《江南春》有关的书画合卷,《过云楼书画记》画类四收录了《文衡山补图云林江南春卷》。根据记载可知,卷首为昆山黄沐为许国用题写的篆书“江南春”三字后面是倪瓒书迹《江南春》二章,接着是文徵明署款绘于嘉靖庚寅年(1530)的《江南春图》。再后面是沈周、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等九人应许国用之请的和辞。书条石上文、唐二人的书迹,应是从园主收藏的这件书画作品而来。为何只选他们二人的书迹刊刻上石,是否能反映园主对二人书法的偏爱呢?应当注意的是,九人的和诗并非作于同一时间,这也能解释书条石上题跋时间为何有差异。

四、弘治十一年(1498)两人29岁时同赴应天府参加乡试,唐寅中解元,文徵明未考中。弘治十二年(1499)唐寅赴京师参加会试。因科场案被连累下狱,后被废黜为吏。是年文徵明父亲文林去世。唐寅往文家吊唁并写有《祭文温州文》。

在这一阶段的交往中。两人性情的差异已显露无疑。在明清文人的记载中,文徵明为人严谨,不近女色,唐寅则放诞不羁,甚至屡屡狎妓。但这没有影响两人的密切交往。除上述重要事件以外。还有一些诗文唱酬能反映两人的深厚情谊。如弘治四年(1491)文徵明在前往滁州探望父亲期间,唐寅非常想念他,曾梦及文徵明,因此作诗以寄,但诗作没有留存下来。我们只能从文徵明的《答唐子畏梦余见寄之作》推知此事:“故人别后千回梦,想见诗中语笑哗。自是多情能记忆。春来何止到君家。”文徵明从唐寅的诗中读出了他的思念。也读出了他谈笑风生的样子。弘治七年(1494)前后。唐寅的父亲、母亲、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唐寅在悲痛之余,更加跌宕无羁,不问家业。文徵明作诗劝谏,希望好友能够振作。《甫田集》卷一有《月夜登南楼有怀唐子畏》及《简子畏》两首诗。后一首“落魄迂疏不事家,郎君性气属豪华”直接点明了唐寅的境况,最后两句“只应郡郭声名在,门外时停长者车”可视为对唐寅的鼓励,“你已经声名在外了,长辈都愿意折辈与你交往”,言下之意,唐寅要珍惜自己的名声。

第二阶段(1500-1514)

第二阶段是从两人31岁至45岁壮年时期,这一阶段他们的友谊经历波折。较为重要的事件有:

一、弘治十三年(1500),唐寅科场案归家卮因海内以之为不齿之士,又夫妻反目,于是撰写长文致文徵明,表达自己的心绪和志向,言辞甚为哀楚。又将远游将其弟托付给文徵明。

在《与文徵明书》中,唐寅写道:“寅白徵明君卿:窃尝闻之,累吁可以当泣,痛言可以譬哀……兹所经由,惨毒万状:眉目改观,愧色满面。衣焦不可伸,履缺不可纳:僮奴据案,夫妻反目,旧有狞狗,当户而噬……此外无他谈,但吾弟弱不任门户,傍无伯叔,衣食空绝,必为流莩。仆素论交者,皆负节义:幸捐狗马余食,使不绝唐氏之祀,则区区之怀,安矣乐矣!尚复何哉?唯吾卿察之!”从这篇长文中。我们可以知道,唐寅在遭遇科场案之后,将文徵明视为他值得信赖的朋友,向他倾诉衷肠,还拜托他在自己远游期间照顾胞弟。

祝允明在《唐子畏墓志并铭》中记载。在科场案之后,唐寅心灰意冷,转而喜好佛教,并根据《金刚经》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之偈语。自号“六如居士”。在这一时期,唐、文之问有诗歌唱酬,文徵明的和诗留存至今。四卷本《甫田集》卷一《夜坐闻雨有怀子畏次韵奉简》:“皋桥南畔唐居士,一榻秋风拥病眠。用世已销横槊气,谋身未办买山钱。镜中顾影鸾空舞。枥下长鸣骥自怜。正是忆君无奈冷萧然寒雨落窗前。”这首诗写出了唐寅科举案后落寞凄凉的境况。若是将此诗与前文所引《月夜登南楼有怀唐子畏》及《简子畏》等诗连起来读,便可感受到文徵明在唐寅遇到困境后同情其遭遇并加以微讽的态度,这是朋友问真挚情感的流露,却也为日后两人产生矛盾埋下了伏笔。

二、弘治十六年(1503),唐寅34岁之时,由于郁郁不得志,他更为任达自放,常寄情于风月。文徵明曾规劝他,他写有《答文徵明书》,言辞激烈,强调自己与文徵明品性的不同,似乎并不能接受规劝。两人关系几致失和。

《答文徵明书》全文为:“寅顿首,徵明足下,无恙幸甚!昔仆穿土击革,缠鸡握雉,参杂舆隶屠贩之中,便投契足下。是犹酌浞沚以锛饎,采葛覃而为缔络也。取之侧陋,施之廊庙冠剑之次,人以为不类:仆窃谓足下知人。比来痴叔未死,狂奴故若:遂致足下投杼,甚愧甚愧!且操奇邪之行,驾孟浪之说,当诛当放,载在礼典,寅故知之。然山鹊莫(暮)喧,林鹗(鹗)夜眠;胡鹰耸翮于西风,越鸟附巢于南枝:性灵既异,趋从乃殊。是以天地不能通神功,圣人不能齐物致:农种粟,女造布,各致其长焉。故陈张以侠正,而从断金之好:温荆以偏淳,而畅伐木之义。盖古人忘己齐物,等众辩于觳音:出门同人,戒伏戎之在莽也。寅束发从事,二十年矣:不能翦饰,用触尊怒。然牛顺羊逆,愿勿相异也。谨复。”

唐寅写这封信件的缘由现在已不可得知。如果文徵明给他的信件内容能够保存下来。我们便可了解更多两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在两种年谱中,唐寅写此文的时间均定为1503年,江兆申先生则定为1505年。三位作者判定年代的依据都未说明。江先生推测唐寅在经济方面曾得到文徵明的帮助,可能是为金钱而决裂。两位年谱作者均举唐寅不拘礼法的例子,《文徵明年谱》中引用《明史窃·列传》的记载,说是唐寅与祝允明、张灵扮乞丐唱《莲花落》,得钱沽酒,于野寺中痛饮:《唐寅年谱新编》则罗列了唐寅为妓女写的诗作,如《寄妓》《哭妓徐素》《代妓者和人见寄》《玉芝为王丽人作》等。从唐寅回信的内容来看。文徵明写信给他可能更多是出于劝诫的目的。也许带着责备的语气而使唐寅恼羞成怒,无法接受。如江兆申所言“他们的结交,在文学与艺术方面,相当的契合:但在行为方面。却不免时有龃龉”。

三、弘治十七年(1504)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期间,两人与祝允明、徐祯卿等人共游多处苏州名胜,题诗作画并互有题跋。

在这段时间,两人的交游一如既往,和朋友们畅游于名山胜水之间。之前的不快似乎并未影响他们。以弘治十七年甲子(1504)为例追踪其交、游,有五件可举之事:1.根据明代李日华《味水轩日记》等文献的记载,是年二月,文、唐与祝允明游东禅寺清溪堂,祝允明为僧人云空书《饮中八仙歌》。2.清代陶梁《红豆树馆书画记》记载,是年春天,文、唐与蔡羽、徐祯卿放棹虎丘,相集竟日,文徵明画《虎丘千倾云图》。3.清代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清代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记载,是年春天,沈周作《落花诗》十首,文徵明与徐祯卿等有和诗,文徵明还曾以小楷抄录。唐寅的文集中也有《和沈石田落花诗》三十首。4.清末端方《壬寅消夏录》记载。是年中秋。沈周、文徵明、唐寅、蔡羽同游缥缈峰。沈周画《缥缈峰图卷》。5.是年十二月。文徵明题无锡华德顺远祖华幼武《黄杨集》。吴中文人多有题识。唐寅亦有识语。

其他年份比较重要的书画交游还有:1.清代吴升《大观录》记载,弘治十八年乙丑(1505)二月,唐寅为杨季静画《南游图卷》并题诗,祝允明、文徵明、吴奕、钱同爱等亦有题。2.《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六记载,正德二年丁卯(1507)笺文徵明为叶芝庭写《芝庭图》并赋,祝允明为其作《芝庭记》。唐寅亦为其作赋。图与赋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3.《吴越所见书画录》《过云楼书画记》记载,正德三年(1508)三月十日,文徵明、唐寅、朱凯、吴奕等同游竹堂寺,文、唐二人各有画作。4明末汪珂玉《珊瑚网》法书题跋及名画题跋记载。正德三年(1508)八月十五。沈周、杨循吉、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等于垂虹桥送休宁戴昭归家,均有赠诗,戴冠作叙,唐寅后作《垂虹别意图》。5.清代邵松年《古缘萃录》卷三记载。正德四年己巳(1509)三月,沈周、周臣、文徵明、唐寅、仇英合写《桃渚图卷》。此图共有四段。第一段沈周画,第二段唐寅、仇英合画,第三段周臣画,第四段文徵明画。6.《大观录》卷二十记载。正德四年春。唐寅题文徵明为吴中名医王闻所画《存菊图》,祝允明为写《存菊解》,杜启为写《存菊堂记》。7.清陆心源《穰梨馆过眼续录》卷十八记载,正德四年(1509)。宝应人朱应登将赴延平知府任。文徵明为他画《剑浦春云图》,唐寅有题诗。此卷现藏天津博物馆。8有正书局本《中国名画》第二集收录唐寅为张冲画的《山水云槎图卷》,时间为正德八年癸酉(1513)四月二十六日,文徵明题诗其上。9.《味水轩日记》卷七记载。正德九年甲戌(1514)三月,唐寅与刘麟、顾磷、祝允明同观文徵明所画小景并有题跋。10.《故宫周刊》二百八十六期刊有唐寅题陈淳《花石扇》,时间为正德九年(1514)四月。祝允明、文徵明亦有和诗。11.《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藏一四载有《唐寅文徵明书画合璧卷》,是卷为唐寅为顾氏画《悟阳子养生图》,文徵明于正德九年(1514)书《悟阳子诗叙》。此卷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四、正德九年(1514),宁王朱宸濠遣使至苏州,以期延揽人才,唐寅与谢时臣等人应聘前往南昌,文徵明辞病不往。唐寅见宁王有反状,佯狂求归。第二年三月回到苏州。文徵明没有前往的原因。文嘉在《先君行略》中记载:“宁藩遣人以厚礼来聘公峻却其使。同时吴人颇有往者公曰:‘岂有所为如是,而能久安藩服者耶?人殊不以为然。及宁藩叛逆,人始眼公远识。”

第三阶段(1515-1523)

第三阶段是从两人46岁至唐寅54岁辞世,这一阶段唐寅服膺文徵明。两人继续诗文书画之交游。较为重要的事件有:

一、正德十年(1515)两人46岁时,唐寅致书文徵明,愿以其为师,而且表示自己是心悦诚服。

《又与文徵仲书》全文为:“寅与文先生徵仲交三十年,其始也,卯而儒衣:先太仆爱寅之俊雅,谓必有成,每每良燕,必呼共之。尔后太仆奄谢。徵仲与寅同在场屋,遭乡御史之谤,徵仲周旋其问,寅得领解。比至京师,朋友有相忌名盛者,排而陷之:人不敢出一气,指目其非,徵仲笑而斥之。家弟与寅,异炊者久矣!寅视徵仲之自处家也,今为良兄弟,人不可得而问。寅每以口过忤贵允每以好饮遭鸠罚,每以声色花鸟触罪戾:徵仲遇贵介也,饮酒也,声色也,花鸟也,泊乎其无心,而有斷在其中'虽万变于前,而有不可动者。昔项橐七岁而为孔子师,颜路长孔子十岁,寅长徵仲十阅月,原(愿)例孔子以徵仲为师。非词伏(服)也,盖心伏(服)也。诗与画,寅得与徵仲争衡:至其学行,寅将捧面而走矣。寅师徵仲,惟求一隅共坐,以消熔其渣滓之心耳,非矫矫以为异也。虽然,亦使后生小子钦仰前辈之规矩丰度。徵仲不可辞也。”

唐寅写作此信的缘由。应当和宁王之事有很大关系。他在信中特别指出,文徵明在对待有身份地位的人以及在对待声色犬马这一类事情上,看似淡泊无心,其实有自己的立场,而且意志坚定,不可动摇。唐寅认为自己在诗画创作方面可以和文徵明一比高下,但在学问品行方面,自己可说是无地自容。因此,唐寅虽比文徵明早出生十多个月,但愿意仿效先贤,以文徵明为老师。《五杂俎》卷十五和《艺苑卮言》卷六都记载文徵明平生作书画有三戒:—不为阉官作,二不为诸侯王作,三不为外夷作。这也正是唐寅在信中指出的文徵明在对待权贵人物上的立场。

文徵明对此有何回应,现在已不可得知,但书画题跋中似乎还存有蛛丝马迹。清末杜瑞联的《古芬阁书画记》记载,正德十一年(1516)四月,唐寅画《山居四时乐图册》十二幅,后面有文徵明、王宠、王谷祥的跋语。文徵明识云:“子畏人品在晋唐上,而画法亦不在晋唐下,宜乎倜傥其襟怀。而此作又子畏得意者也。珍重而玩之,奚古今不相及而有问耶?嘉靖戊子夏五月徵明识。”嘉靖戊子为1528年。可知文徵明题跋时间离开画作完成已有十二年。跋语中“晋唐”应指人名,唐寅好友张灵字梦晋,“晋唐”为谁尚待查考。文徵明将唐寅的人品和画法与另一友人作比较,似有推崇唐寅之意。然此著录是否可信。亦有待查考。

湖北省博物馆现藏同名书札一通。内容与上文所引相同。徐邦达先生认为是伪作。实乃一眼可辨。此信札学唐寅风格,但笔力偏软,字形结构多有问题,牵丝映带极为勉强,实无唐寅之功力。根据文后咸丰年问秦光第等人跋语,可知作伪时间在晚清之前。

二、正德十五年(1520),两人51岁之时,皆从王鏊(1450-1524)游。曾燕集于王鏊之东堂,文徵明画有《燕集图》并题。唐寅也有诗作。

晚明郁逢庆《郁氏书画题跋记》卷十二《文衡山王文恪公燕集图》:“冬日。侍柱国太原公东堂燕集,奉纪小诗。同集者济阳蔡羽九逵,太原王守履约、王宠履吉,敬邀同赋。是岁正德庚辰。(诗略)学生文徵明。”墨迹《明贤翰墨册》:“竹迳留欢地。频过侍孔融。幽篁喧暮鸟,丛菊耐秋风。醉怯樽中绿,歌怜席上红。不愁销桦烛,片月己临空。与同志集王少参园作。录呈衡山先生教正,唐寅顿首稿。”

王鏊(1450-1524)曾官至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后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他于正德四年(1509)辞官返乡后,成为吴中文人的精神领袖。家中富有藏书,与文徵明、唐寅在诗文书画和藏书方面互相唱和。文、唐年谱中这方面的记载不乏其例。弘治十八年(1505)王鏊丁父忧期间,唐寅等人就曾与他同游虎丘、西山法华寺、曲岩等地。正德元年(1506)王鏊被起用为吏部左侍郎之时,唐寅为他画《王济之出山图》,后有祝允明、徐祯卿、张灵等七人的题咏及张凤翼的跋,此图现藏故宫博物院。唐寅还曾陪王鏊登歌风台,并写《歌风台实景图》。文徵明曾与祝允明、蔡羽等人辅助王鏊修《姑苏志》。王鏊辞官后,唐寅为他画《文会图》,此画曾经吴湖帆收藏,现藏上海博物馆。王鏊辞官当年六十大寿之际,众亲友为他庆贺,唐寅也有贺诗。

三、正德十六年(1521),唐寅曾在文徵明家中玉磬山房为其画《潇湘八景图》。

晚清至民国时期裴景福《壮陶阁书画录》卷十《明唐子畏潇湘八景卷》记载:“款题卷末:正德辛巳八月写于玉磬山房。晋昌唐寅。”裴景福按语云:“此卷清润沈细,皴染兼至,殆欲追步右丞。为衡山作,宜其精也。”

据宋代沈括(1031-1095)《梦溪笔谈》记载,“潇湘八景”原是宋代宋迪(约1015-1080)所绘平远山水的主题,即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宋迪在北宋朝廷任职,与司马光为友,后卷入新旧党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朝廷罢黜。《潇湘八景》是宋迪被贬后所作,立意与杜甫流落楚地时写的忧愤诗相关。因而“潇湘八景”的主题具有隐和谏的含义。

唐寅此画只在《壮陶阁书画录》中有记载。此书作者裴景福(1854-1924)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历任广东陆丰、番禺、潮阳、南海县令。他富有收藏。长于鉴赏。可惜唐寅的这件《潇湘八景图》下落不明,如能获睹原作,则能更多了解唐寅为文徵明作此画的寓意所在。而且此画是唐寅去世前两年所作,若为真迹,应是唐寅晚年的力作。然而,文嘉《先君行略》云:“到家,筑室于舍东,名玉磬山房。”这是指文徵明从京城回到家以后才筑就玉磬山房。在这之前是否有玉磬山房之名。还找不到证据。因而唐寅此画的真假。只能存疑。

四、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春天,文徵明离开苏州赴京任职。十二月二日,唐寅卒于家,享年54岁。

文、唐一生中某些时刻颇富戏剧性。譬如两人29岁那年,同赴应天府参加乡试,唐寅中解元,文徵明未考中:第二年唐寅赴京师参加会试。却因科场案受牵连而下狱。譬如宁王朱宸濠的聘请,唐寅应聘前往南昌,文徵明辞病不往,唐寅见宁王有反状而佯狂求归。在唐寅去世那年,文徵明的人生却出现了转机,离开苏州赴京任职。他们都是才华出众之人,却因不同的性格、机遇而有着不同的命运。

唐寅去世时,文徵明已去京城。他是否写有悼亡之作,因其文集未收而不可得知。然而,文徵明对唐寅的怀念还是有迹可循的。《文徵明年谱》中载有《明唐子畏墨霞寒翠砚拓本》款识:“砚为子畏遗物,衡山于丙申年得之。书此,如见其人也。”此年为嘉靖十五年(1536),文徵明67岁。此外,上文已论及文徵明在唐寅去世后的两次画跋中回忆他们早年学画时的观点。他还曾在唐寅画作上题写观后的感受。如嘉靖二十五年丙午(1546)夏。他77岁时。曾在唐寅所画十八罗汉像扇面之阴抄录苏轼的《罗汉赞》,记云:“……子畏素深禅理,复能以翰墨游戏佛事,是真得其三昧者矣。偶阅苏长公赞语,用录其语,并识数语,纪岁月云。嘉靖丙午夏日书于玉兰堂中。徵明。”文徵明也曾为友人题唐寅画作。如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为叔贻题唐寅画:“……子畏旷古风流,超尘墨妙。图绘传于人间,真世宝也。适书贻携示,因题以归之。丁未,徵明。”嘉靖三十二年癸丑(1553),文徵明84岁,王谷祥携唐寅《溪亭山色画册》过停云馆,相与鉴赏,文徵明和文嘉均有跋。

从文、唐一生的交游来看。对诗文书画的爱好和出众的才华是两人年轻时展开交游的基础。文徵明出生于仕宦之家。唐寅虽来自一个不曾享有功名官位的家庭。但他在年轻时就与文徵明一样,从游于同一群有名望的人士。圈中友人大多喜好读书、藏书,互相之间有诗文唱和,常同游吴地名胜并作诗作画,共同参与祝寿、送别等活动。这是两人交游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学界对于两人早年的交游讨论较多。但对中年以后的交游不甚了了。这可能是受江兆申的影响,他认为在唐寅在致书文徵明表示心悦诚服之后,虽对文徵明存严敬之心,但行迹上却仍然不太亲昵,因为两人的文集中都看不到对方的踪迹。高居翰则认为:“唐寅因牵连科场弊案,而黯然返回苏州之后,他与文徵明的关系便逐渐恶化。后来很少见面。”显然情況并非如此。柯律格注意到:“在1514年的冲突后,文徵明与唐寅依然有所往来,文徵明1517年仍有诗题于借自唐寅的《宋高宗石经残本》上。”而本文对两人人生不同阶段交游的考索也显示,虽然两人间的友谊经历波折,但交游始终未断。特别是唐寅去世后,文徵明在题跋、款识中都曾提到他。这些都能说明。两人_生有着深厚的交谊。

责任编辑:欧阳逸川 刘光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科技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科技 » 唐寅与文徵明交游考

...山与沈周文徵明唐寅毛秋瑾在明代“吴门四家”中。唐寅(1470-1523)与文徵明(1470-1559)的人生经历及交游可谓耐人寻味。两人均出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订交于成化二十一年(1485)。两人性格相异而一生交谊深厚。关于两人的交游,前人的著述涉及不少'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年谱类著作,另一类是研究著作。第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