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对待香港与内地的矛盾
吴婷婷
邵弥的绘画艺术,在当时的画家中是比较突出的。他的早年山水画曾师从沈颢,据其友徐波题云:“画学一派,本于沈石天,而有出蓝之誉,尺幅小景鲜润可餐,比来往遇之,望而知为邵子笔。”沈颢是当时吴中地区的著名书画家兼绘画理论家,取法沈周,笔意挺秀,点色清妍,深于画理。把邵弥的作品与其师的作品相互比较,无论笔墨上还是风格上都很相似。此时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不少以区域特点为主的山水画流派,如董其昌的“松江派”、赵左的“苏松派”等等。作为“画中九友”之一的邵弥,也不免受时代潮流的影响。
邵弥出身吴门苏州,对于地方上的传统深有爱好,并且也受董其昌驱使,成为其文圈的一员,光是考虑此一处境,我们就足以感受邵弥在创作态度上所可能面临的冲突。
由于自幼体弱多病且家境殷实(继承祖上恒产),邵弥放弃求取功名的愿望,在苏州过着平静的太平岁月。他收藏绘画及其他古物,仰慕文征明与唐寅的画风并加以模仿;但同时作为一位文人学者,他和戮力贬损吴派传统的人士又往来密切,而这些以董其昌为首的人士正是尊崇着仿古而贬损吴派画家的。在这样的情境下,邵弥所可能经历的内心冲突究竟为何,我们只能猜想,如果说可以有什么具体证据看出他如何处理此一情境,那就是他的作品。
高居翰大胆地提出了这样一个假设:邵弥作品中凡与吴派传承有密切关联者,均属早期创作。邵弥曾在自己的一部未署年画册(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两处题识中,提到了唐寅,而文征明则是其册页的主要风格来源。邵弥曾作《仿唐寅山水》,是以唐寅钟爱的景致为描写对象:一名踱游的文士,止步静听潺潺水声与松风。而他以文征明风格为主的页幅《仿文征明山水》,则描写一文士临流独坐,与古柏及近处另一树木为伍的情景,这种主题也正是文征明作品中常见的典型。高居翰认为,这两幅册页透露了邵弥对吴门画派洁净、流畅的笔法和形式极为熟稔;同时,对于这类景致自来所呈现的那种细腻的情感,他也相当敏锐。然而,这样的风格并未延续至邵弥后来的作品当中。
高居翰通过对邵弥后期画册的研究,特别是1634年山水画册的研究,发现邵弥运用了多种不同的风格,其中并有董其昌一段赞赏的跋文,文中尊称邵弥为“兄”,说他堪与元四家相提并论。邵弥脱离文征明与唐寅的画风,或许就在此时,而且是因为董其昌影响所致。他晚年的画,主要继承了北宋画家郭忠恕和郭熙笔势雄健、水墨明洁的特色,又撷取了明四家圆浑苍劲的风格,同时掺合了董其昌古雅秀润的笔调,才逐渐形成了自己清秀静逸的风格。
/ 高 居 翰 和 他 17 世 纪 的 朋 友 们 /
回顾邵弥的画作,第一眼给人的印象便是风格不一;画家似乎因作品有别,而有各种迥然不同的风格取向。其风格不一的关键在于邵弥所面临的艺术史情境。在这个阶段当中,我们必须明白风格的选择总是与地域、社会地位、教育程度以及画论、画评的观点息息相关。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科技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科技 » 邵弥 如何面对矛盾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