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文学的巅峰之作,传世名著加插画界最知名经典插
沙伟
享誉世界的中国陶都、“世界制壶中心”——江苏宜兴,其“冠绝一世,独步千秋”的紫砂壶艺在五百多年薪火相传中,诞生了许多无法超越的旷世之作。2013年5月5日至8日,在宜兴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中,由宜兴市官方评选出了中国历史“十大经典紫砂壶器型”,对宜兴紫砂壶艺术史进行了系统梳理和高度总结。它们集合了历代紫砂艺术名家的巅峰之作,是自明代至今的传奇之作,是中国紫砂艺术的传世经典。不仅饱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紫砂历史文化传承至今的见证。
在此次宜兴国际陶艺节期间举办的“紫砂壶十大经典器型专家论坛”上,清华美院的王建中教授,杭州华夏紫砂博物馆的李长平馆长,宜兴陶瓷博物馆的周小东馆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等陶艺界专家学者,分别从十大紫砂壶经典器型的历史、外观造型、文化和工艺等角度,进行了生动细致的点评。
“十大紫砂壶经典器型”由江苏省陶协、宜兴市陶协和市广播电视台共同主办的《紫砂壶十大经典器型》评选活动中选出,而中国十大经典紫砂壶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正式公布。它们包括明代正德至嘉靖年间紫砂壶鼻祖供春(亦作‘龚春)创制的“供春壶”,清代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的陈曼生创制的“石瓢壶”,清代道光至咸丰年间“力追古人,有过之无不及也”的制壶大家邵大亨创制的“掇球壶”“鱼化龙壶”和“八卦龙头一捆竹壶”,清代道光年间紫砂制壶名匠杨彭年创制的“井栏壶”,清代嘉庆年间制壶名人杨凤年创制的“风卷葵壶”,民国时期勤劳多产的紫砂艺人程寿珍(号冰心道人)创制的“仿古壶”,当代制壶大师朱可心创制的“报春壶”,以及有现代“壶艺泰斗”之称的顾景舟创制的“提壁壶”。
供春制树瘿壶(图1) 壶高10.2厘米,宽19.5厘米,为紫砂壶鼻祖供春做家僮伴吴颐山在金沙寺读书时,偷学老和尚的制壶技术,仿照寺内天井中一棵百年银杏树瘤的模样试制而成,故得此名,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世人称颂此壶“脱尽人巧殊众工,神工鬼斧难雷同”。壶的把梢印“供春”署款,壶身呈不规则的扁球状,壶嘴与壶把与壶身呈浑然一体的素色,凹凸不平,古绉满身,纹理缭绕,返璞归真。壶盖止口外缘可观“做壶者供春,误为瓜者黄玉麟,五百年后黄宾虹识为瘿,英人以二万金易之而未能,重为制壶者石民,提记者稚君(注:即宜兴金石家潘志亮)”四十五字隶书铭文。供春的传世之作极少,今仅存此壶和现藏于香港茶具文物馆的“六瓣圆囊壶”两件。有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此壶是供春的手制之作,有“供春之壶,胜于金玉”的赞誉,为现今看到的最早的中国紫砂壶实物。
曼生石瓢壶(图2) 此壶尺寸为15.7厘米,为杨彭年制,陈曼生铭。壶形为重心下垂、上小下大状,直筒形的壶嘴低矮有力,金字塔形的壶身,壶口、壶流和壶把三点成一水平直线。制壶用料选上好紫泥,壶身刻有“陶匏之用同一古,武夷九曲闻茶鼓。曼生铭”铭文。“曼生壶”无论诗、文、金石或砖瓦文字都满肩、满腹,写刻在壶上非常显眼的腹部或肩部。署款的最大特点,一反宜兴紫砂工艺的传统作法,均刻在壶身最为引人注目的位置,却把制壶人的印章移至壶盖里或壶把下腹部,稍不留意即看不到。此壶壶把有“彭年”印记,壶底印“阿曼陀室”四字篆书阳文款。陈曼生首创该“石瓢壶式”蕴涵了极其丰富的人文意趣,为文人与陶艺的妙合,故“曼生壶”成为嘉道文人壶中的精品,后经改良细分为“曼生石瓢”“子冶石瓢”“景舟石瓢”“汉棠石瓢”等,最终万流归宗,而“曼生石瓢”则为其中的经典壶式。传世的杨彭年所制“曼生石瓢壶”有紫泥、段泥两种用料,壶身较为低扁,壶流呈直管状,壶盖较大且盖沿薄而圆润,壶把也显得柔顺大方。由于存世量极少,故一直是紫砂收藏家梦寐以求的重要文人茗壶。
紫砂掇球壶(图3) 壶高10.9厘米,口径6.5厘米,为邵大亨制,带“大亨”钤印。掇球壶是邵大亨首创,由莲子大壶转变而成。此壶肩至口有一个直挺的过渡,壶口与盖的相接有线条承载。整器制作朴实庄重,光滑可鉴,气势不凡。邵大亨乃清代道光至咸丰年间宜兴紫砂制壶名手,其制壶以质朴典雅见长,最胜以简练形体来展示美的内蕴,其作品一经出世即“一壶千金,几不可得”。清代咸丰年间紫砂理论家高熙在所著《茗壶说·赠邵大亨君》一文中,就载有“邵大亨所长,非一式而雅,善仿古,力追古人,有过之无不及也。其掇壶,肩项及腹,骨肉亭匀,雅俗共赏,无飨者之讥,识者谓后来居上焉。注权胥出自然,若生成者,截长注尤古峭。口盖直而紧,虽倾侧无落帽忧。口内厚而狭,以防其缺,气眼外小内锥,如喇叭形,故无窒塞不通之弊”。
紫砂鱼化龙壶(图4) 鱼化龙为神物,龙头鱼身,寓意高升昌盛、金榜题名。
“鱼化龙壶”的前身是明末紫砂艺人陈仲美制作的“龙戏海涛壶”。后经邵大亨巧妙、完善的改进,现已成为一种广为流传的经典紫砂壶型。“鱼化龙壶”壶体呈圆形,通身为海水波浪图案,立体雕刻的龙首壶盖伸缩自如,如蛟龙浮海的龙尾状壶柄更是妙趣横生。
传世的两件邵大亨制紫砂“鱼化龙壶”,一件藏于香港茶具文物馆(图4-1),高9.2厘米,宽12.2厘米。一件由南京收藏家王一羽收藏(图4-2),高10厘米,口径7.5厘米,盖有瓜子形楷书“大亨”钤印。两壶造型相似,大小相近,不过南京王一羽的“鱼化龙壶”工艺更为精细,沉静的栗色泥色也更为纯净润泽。壶身为几块规则的波浪组成的圆形,其中一面图案为波浪中伸出凶猛的龙头张口吐出一颗发光的宝珠,另一面图案刻鲤鱼跃出波涛。波涛涌起状的壶盖,浪尖探出立雕龙头的壶钮,满饰鱼鳞纹的壶把。最为有趣的是龙头可伸缩,倒茶时龙头伸出且伸出一根细的舌头,倒完茶后把壶持平则龙头缩回不见且舌头隐入。
紫砂八卦龙头一捆竹壶(图5) 壶高8.5厘米,口径9.6厘米,现藏于南京博物院。此壶为邵大亨制,又名“八卦纹束竹段壶”。胎泥呈紫褐色,64根细长竹围成的器身以合64卦之数,造型工整光洁,意境自然。圆竹装饰的腰间束带,32根短细竹分成四组,每组8根从四周腹部伸出做底,浑然一体且十分协调。太极图式的盖钮,带伏羲八卦方位图的壶盖。壶流、壶把则饰以飞龙形象,将中国的易学哲理巧妙构思于壶中。壶盖内钤“大亨”阳文楷书瓜子形印。此壶制法精美,含意深邃,设计极富中国传统文化意味,堪称紫砂艺术极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打身筒”成形法的壶身。虽然64根细竹均雕成圆柱,但是细竹之间却紧紧相邻、根根相连,一般人肉眼完全观察不到有修正的痕迹。“紫砂八卦龙头一捆竹壶”是一把极其罕见的清朝皇帝御制紫砂壶,看似繁琐、实则简洁的制壶技法,对邵大亨的精湛技艺和内涵素养进行了完美诠释。
紫砂仿古井栏壶(图6) 壶高8.6厘米,口径7.9厘米,底径13.2厘米,现藏于南京博物院。此壶为杨彭年制,陈曼生铭。赭色胎泥,壶体呈手感平滑的桔皮纹,造型古朴典雅。短流,平盖平底,圆把。壶身的两面均刻有行楷铭文,其中一面为“维唐元和六年,岁次辛卯,五月甲午朔,十五日戊申,沙门澄观为零陵寺造常住石井阑并石盆,永充供养。大匠储卿、郭通,以偈赞曰”刻铭,另一面为“此是南山石,将来作井阑。留传千万代,名结佛家缘。尽意修功德,应无朽坏年。同沾胜福者,超于弥勒前。曼生抚零陵寺唐井文字为寄讴清玩”刻铭。它们说明此壶的壶形,为仿唐代原溧阳零陵寺(现溧阳凤凰公园)的井阑式样而作。壶底印“阿曼陀室”篆书阳文方印,壶把下有“彭年”篆书阳文小方印。该壶造型为最早的流线型设计,端把倾注触觉舒适,属“曼生壶”式的经典之作。
紫砂杨氏风卷葵壶(图7) 壶高10.6厘米,口径6.7厘米,现藏于宜兴陶瓷博物馆。此壶为杨彭年的胞妹杨凤年仿邵大享之作而制,创作灵感来源于“风卷葵舞”的情景,因壶身有风卷锦葵的“花货”浮雕纹而得名,并且独此一把,因此十分珍贵。该壶泥料为精选天青泥,烧成后暗红色中泛青紫,色泽古雅。壶身整体上为扁圆形,摹风卷锦葵之状,既应物象形,又气韵生动。壶的表面布满葵纹状线条,壶腹身以一圈折角线装饰。壶盖为圆顶截盖式,仿葵蒂而制。壶钮为蒂把,上开气孔。壶嘴为一弯嘴,嘴口下弯。壶把为耳形端把,仿葵秆而制,把梢下钤篆书阳文“杨氏”小圆印。壶底为一捺底。此壶图案规则,做工精致,虽是摹仿古代式样但也合理规范。并且其造型简洁明快,曲线顺畅自然,器形的工艺甜味浓厚,造壶艺术可见一斑。“紫砂杨氏风卷葵壶”是紫砂壶“花货”的传统经典器形之一,不仅展示了其自然生动、生机勃勃的风采,更是象征了长盛不衰、顽强不息的生命。
紫砂仿古壶(图8) 壶高8.5厘米,宽13厘米,程寿珍制。程寿珍师承其养父邵友庭,擅长制形体简练的壶式。作品粗犷中有韵味,技艺纯熟。其创制的仿古壶更是“光货”圆器中的一种传统壶式,所谓仿古又叫“仿鼓”,顾名思义初创此壶之时仿照了鼓的形状,而后人仿制此种壶型就逐渐成了“仿古代壶”的意思。程寿珍仿古别具匠心之处在其流的做法,其流中部弯折,整体较细长,别具风格。而此壶壶体呈扁鼓状,直口、短颈、管状流,宝珠形钮,底内凹,环形把。壶盖上有篆书“寿珍”印款,把梢下有“真记”小章,底有“冰心老人”篆书方印款,款识鲜明,自成一格。器形饱满端庄,壶嘴舒展,与壶把、壶体的肩线相和谐,衔接自然,浑然一体。造型生动而沉稳,质朴而大气。用刀酣畅淋漓,层次简洁凝练,集中了我国历代紫砂茗壶的精华。程寿珍的“仿古壶”曾在1915年巴拿马国际赛会和1932年芝加哥博览会上获优奖,当时名重一时,是其杰出代表作之一,为其一生的经典之作。
紫砂报春壶(图9) 壶高14.3厘米,口径8厘米,朱可心在20世纪70年代初所制,原为江苏宜兴紫砂工艺厂陈列室藏品。此壶的壶盖、壶把和壶嘴为树木状,但圆坛状壶身却恰到好处,彰显了报春壶的美丽逼真。树木枝干作伸开状,似迎接春天的到来。壶嘴向上似劲松傲立,不仅代表了松树的顽强生命力,象征了劲松不屈不挠的高尚品格,而且亦代表春天的到来和大地复苏。“紫砂报春壶”以梅花报春为题,在挺秀饱满的壶身上,运用雕镂和捏塑等多种手法,生动地刻画了梅花不畏风霜严寒之英姿,精致传神。壶为黑紫檀色,造型以“心型”为身,梅花枝梗为流、把、钮。枝和节疤布置合理,构图巧妙,伸展自然。梅之老杆新枝争奇斗妍,梅花刻画传神写意,花分正、侧、背、偏,或含苞,或怒放,把梅花的衰而不老、一树独先天下春的顽强精神刻画得淋漓尽致、妙不可言。可心大师的“花货”作品,往往观画谱对景写真,取合捏塑可谓鬼斧神工。其主要艺术风格为“雄浑敦朴,静穆大方”,该壶可谓其代表作,盖款“可心”篆印。
紫砂提壁壶(图10) 壶高14.3厘米,口径8厘米,为顾景舟20世纪70年代后期所制。曾被国务院选为中南海紫光阁的陈设之一,还被选为国礼送给外国领导人。此壶得名于壶盖盖面好似古朴典雅的玉璧。壶体呈扁圆柱状,平盖、扁圆钮、扁提梁。造型为结构严谨、和谐匀称的微曲线状,刚中带柔、虚实协调,不愧为当代紫砂茗壶的传世经典,亦是顾大师的巅峰之作。壶盖有“顾景舟”署款,底带“景舟七十后作”印款。此壶式为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著名国徽浮雕定型设计者高庄,与当代“壶艺泰斗”顾景舟“双剑合璧”,用优异紫砂陶土合作精心设计。为达到器形特点,顾景舟还专制了十余种制作工具。此壶造型周正端庄,线面简洁明快,制作一丝不苟。紫中泛红的色泽深沉朴茂,置放各种环境中都能显其神采。它不仅体现了顾景舟大师精湛的壶艺,而且融合了高庄教授所设计的风格、神韵,达到最高境界的合作,是体现出现代紫砂壶艺的材质美、工艺美、形式美、功能美、意境美的全能佳作。
主要参考文献:
[1]韩其楼.中国紫砂茗壶珍赏[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弘全.中国紫砂壶珍品鉴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读图时代.紫砂壶器形识别图鉴[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4]裴华.紫砂壶图鉴[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5]沈泓.紫砂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