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兵马俑博物馆藏汉画像石欣赏20
欧雪梅+解华顶
【摘 要】淮北市南山汉文化博物馆收藏了6块非常珍贵的汉代祠堂画像石,且大部分为抱鼓石型,分为阴线刻和浅浮雕两种。画像题材新颖,画面布局别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关键词】淮北市 南山汉文化博物馆 石祠汉画像石 赏析
墓上石祠堂是中国古代建于墓上的石结构的祭祀性建筑。中国历史博物馆著名汉画像石研究专家信立祥研究认为至少在汉代早期就已出现祠堂。[1]墓上设立画像石祠堂,这在汉代曾经非常盛行。综合古代文献记载和考古学发现看,汉代的墓上祠堂按其建筑用材分为两类:一类是土木结构祠堂,另一类是石结构的祠堂。土木结构祠堂目前无一例保存下来,石祠堂有少量保存下来。石祠堂中有一种是由基石、前后壁石、左右侧壁石、顶石和脊石构成的小型单开间平顶房屋式建筑,这种石祠堂建筑在淮北多有发现,且有大量祠堂画像石保存了下来。淮北市南山汉文化博物馆收藏了6块非常珍贵的汉代祠堂画像石,且大部分为抱鼓石型,分为阴线刻和浅浮雕两种。画像题材新颖,画面布局别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下面分别介绍如下:
一、“车马出行”画像石祠堂右侧壁石
该画像石出土地点为淮北市杜集区梧桐村,是墓上石祠堂的侧壁石构件。长84cm,宽75cm,厚21.5cm。整个画面明显可分为上下两部分,采用的雕刻技法为阴线刻,刻画细腻。画面上部为飞马、飞鹿、羽人、祥云图案。上部一羽人站于马上,祥云缭绕,中部一羽人作拉马尾状,右下一羽人画像小于上部羽人,伴随祥云、天鹿飞行。画面下部为车马出行图,右下方为车马前两名旗手,肩上各扛有一面旗。左下方为马拉车图案,马为奔走状。车为轺车,轺车高撑华盖,车上两人:前为车驭,一手执鞭,一手拉缰绳;后为主人,为一华贵的妇人,神态安详,怀中抱有一婴孩(见图1)。整个画面上部为汉代人向往的天上生活,下部为人间生活场景,表现了汉代人真实的生活情趣和丰富的想象力,艺术创作水平较高。
二、“射鸟、扶桑树、常青树”画像石祠堂左侧壁石
该画像石出土地点为淮北市杜集区梧桐村,是墓上石祠堂的侧壁石构件。长87cm,宽75cm,厚21.5cm。画像内容表现的是上古神話故事“后羿射日”,采用的雕刻技法为阴线刻,刻画细腻。
画面右侧为有一颗扶桑树, 树干盘曲而上。扶桑树上停歇着7只鸟,树顶为1只大鸟,应为传说中的金乌。树干左侧拴有1头牛,树干右侧有一人正在弯弓欲射,应为传说中的后羿。画面左侧为一常青树,树冠呈三角形,树顶端立1只鸟。树干笔直,树下栓有一犬。树的左侧有3只飞鸟,右侧有2只飞鸟,皆向右上方作展翅飞翔状(见图2)。整个画面生动活泼,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三、“鼓乐”画像石祠堂侧壁石
该画像石出土地点为淮北市杜集区梧桐村,是墓上平顶式石祠堂的侧壁石构件。长57.5cm,宽53.5cm。画像石边框饰以带状水波纹。采用的雕刻技法为浅浮雕。
画面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建鼓舞画面:中央立一建鼓,鼓上饰以羽葆羽旌。立柱自上而下贯穿鼓腹,柱的上端为华盖,柱的下端置于卧羊形鼓座上。鼓的左右为二鼓人,均着袍束腰,手执鼓桴,按节击鼓,并配以舞蹈。下部为奏乐画面:四乐师席地而坐,从左至右吹奏的分别是:瑟、笙、篪(chí)、排箫(见图3)。
《诗·小雅·鹿鸣》中记载有“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幅鼓乐图表现的是一幅古人迎宾的热烈场面。关于画面中的建鼓,古代又称足鼓、晋鼓、楹鼓、植鼓、悬鼓等,曾为历代宫廷所用。建鼓的鼓身长而圆,鼓体较大,中间稍粗,两端略细,两面蒙皮,用两棰击鼓,音量洪大,传播甚远。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古乐器,其中就有一建鼓,是目前所知我国年代最早的建鼓实物。汉代建鼓多以流苏羽葆为饰,汉代张衡《东京赋》“鼖(fén)鼓路鼗(táo),树羽幢幢”就是形容建鼓羽饰之盛。这块“鼓乐”祠堂画像石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古人鼓乐迎宾的热闹场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四、“伏羲、女娲、陆吾、车马出行”画像石祠堂右侧壁石
该画像石出土地点为淮北市杜集区梧桐村,是墓上石祠堂的侧壁石构件。残长79cm,残宽68cm。其左上角部分残缺,画面不完整。采用的雕刻技法为浅浮雕。
画面明显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天上的伏羲、女娲、凤鸟、陆吾图案,下部为人间车马出行的图案。左上角残缺部分为最高位置,隐约可见伏羲、女娲的下半身图案。向下为空中飞翔的三只凤鸟。伏羲、女娲右下方为陆吾图案,陆吾又名开明兽,为传说中的昆仑山守护神。传说伏羲(东王公)、女娲(西王母)居住在昆仑山。《竹书纪年》称开明兽是服侍西王母的灵兽,拥有洞察万物、预卜未来的能力。每当西王母和东王公出巡,开明兽就在前引导。画面下部为车马出行图,右下方最前一匹马为先马,或称导从,导从勒马前行。其后为马拉车图案,马为奔走状。车为轺车,轺车高撑华盖,车上两人:前为车驭,一手执鞭,一手拉缰绳;车驭后为主人,为一华贵的妇人,怀中抱有一婴孩。车后有一从骑,勒马前行(见图4)。
这幅画像反映的是天上人间的情景,上部为天上生活,下部为人间场景,表现了汉代人真实的生活情趣和丰富的想象力。
五、“龙、车马出行” 画像石祠堂右侧壁石
该画像石出土地点为淮北市杜集区梧桐村,是墓上石祠堂的侧壁石构件。残长83cm,残宽54cm。其左、上部分残缺,画面不完整。采用的雕刻技法为浅浮雕。
图案明显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雕刻的龙等图案,仅余龙头及上半身,该龙张牙舞爪,形象生动。画面下部为车马出行图,右下方最前一匹马为先马,或称导从,导从头戴帽,身着长袍,勒马前行,马背上有马鞍韂,垂在马背两旁可以挡泥土。其后为马拉车图案,马为奔走状,车为轺车,轺车高撑华盖,车上两人:前为车驭,一手执鞭;车驭后为主人,主人头戴高冠,低头沉思状。车后有一从骑,因石残,马及人的头部均不清。这幅画像反映的是天上人间的情景,上部为天上的龙,下部为人间车马出行的生活场景(见图5)。
六、“伏羲、女娲、陆吾、龙、常青树”画像石祠堂左侧壁石
该画像石出土地点为淮北市杜集区梧桐村,是墓上石祠堂的侧壁石构件。残长80cm,残宽53cm。画像石右上部分残缺,画面边框饰以带状水波纹。画像内容取材于神话,采用的雕刻技法为浅浮雕。
伏羲、女娲画像位于画像石右上方,他们同为人首蛇身的华夏始祖。因石残,伏羲女娲上半身画像均不详,下半身为蛇身。伏羲、女娲左下方为陆吾,陆吾又名开明兽,为传说中的昆仑山守护神,《山海经大荒西经》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文尾。”此画像石中的陆吾虎身人面,肩生羽翼。传说伏羲、女娲也居住在昆仑山。《竹书纪年》称开明兽是服侍西王母的灵兽,拥有洞察万物、预卜未来的能力。每当西王母和东王公出巡,开明兽就在前引导。陆吾画像的右下方还有两条龙,其中左侧龙倒立,两龙皆翘尾回首观望,身体呈环状。画像石左侧为一棵常青树,树顶立有一金乌(见图6)。
汉代人将伏羲女娲交尾画像置于墓祠之中,有学者认为它所反映的是一种普遍的民族心理。远古至今的人皇始祖不仅是他们的创造者,也是他们死后灵魂的依托者,因为他们祈求人皇始祖保佑他们的灵魂安宁,使死者安享地下快乐。
结语
淮北市南山汉文化博物馆收藏的这6块石祠汉画像石颇具地方特色,其中5块为石祠的侧壁石,且为“抱鼓”形,这类祠堂画像石为皖北地区所特有。[2]前两块雕刻技法为平面阴线刻,为早期的祠堂画像石雕刻技法。后四块是浅浮雕,为后期的祠堂画像石雕刻技法,其刻画内容以及雕刻技法与徐州永平四年画像石祠堂较为相似。[3]早期的祠堂画像石由于雕刻技法以刀代笔,全部用线条加以表现,刻画细腻,比例准确。后期的祠堂画像石画像构图严密,形象生动,质感更强。如今,这些石结构祠堂虽已倾圮,但上面的石刻画像,却仍然以其奇伟瑰丽的画面、深沉雄大的气魄,向我们显示出永久性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67.
[2]朱永德.皖北抱鼓石形汉代画像石祠堂[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85.
[3]王黎琳、李银德.徐州发现东汉画像石[J].文物,1996,(4).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科技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科技 » 淮北市南山汉文化博物馆馆藏汉代祠堂画像石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