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江加走木偶头
张雅真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与台湾隔海相望,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泉州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有“海滨邹鲁”“世界宗教博物馆”“光明之城”的美誉。
泉州的木偶艺术以形象生动、制作精美著称于世,而且线位布局合理,线规程序严谨,表演准确、细腻、传神、逼真,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表演大师摆弄掌中的木偶来表达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情节变化。泉州有据可考最早的木偶头有两个流派:一派是清代涂门街的“周冕号”,另一流派是“花园头”。清代中晚期,泉州清源山下花园头村的江金榜利用佛像雕刻、上漆、彩画的工艺自立门户,开始拉起木偶头雕刻的行当,当时虽然没有“周冕号”的“功力”和“名气”,但为后来的“江派木偶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江金榜的儿子江加走出生于木偶头雕刻世家,在继承传统创作模式的基础上,锐意求新,继承发展和创作出了285种不同性格的木偶头像,其中250种都有称谓。新编梳十余种不同式样的头髻和发辫,雕刻和粉彩的木偶头像达万余件之多。江加走雕刻态度严谨认真,刻苦钻研。他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观察和研究,总结出一个脸的形象的美、丑、忠、奸、贤、愚,表情的喜、怒、哀、乐,都在五形三骨上发生复杂的变化。积累了朴素的对面部骨骼和肌肉结构的理解,并加以概括、夸张和变形,把不会动的“死”木偶头像变成会动的“活”木偶头,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福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收藏了33件民国江加走木偶头,是该馆的珍贵文物。江加走刻刀下的木偶,根据人物的不同身份,分成生、旦、净、丑、杂五大类型,现根据其五大类型,各选两件进行介绍,与同仁共赏。
生角:正面人物,男性,多开朗匀整。
桃面关:高9厘米,底径3.2厘米,人物厚5.1厘米,宽3.8厘米。材质为樟木,粉底为浅红色,挂须,表情为怒,属于小生(见图1)
花童头:高8.5厘米,底径2.9厘米,人物厚4厘米,宽3.7厘米。材质为樟木,粉底为白色,头扎小辫子,表情为喜,属于生(见图2)
旦角:正面人物,女性,多柔婉细巧。
双髻旦:高8.3厘米,底径3厘米,人物厚3.9厘米,宽3.6厘米。材质为樟木,粉底为浅红色,扎有两个辫子,表情为喜(见图3)。
笑面旦:高8.7厘米,底径2.8厘米,人物厚5.4厘米,宽3.7厘米。材质为樟木,粉底为白色,表情为喜,头顶髻(见图4)。
净:指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性。
文目花仔:高8.9厘米,底径3.3厘米,人物厚5.3厘米,宽4.1厘米。材质为樟木,粉底为红色,脸部为花面。该木偶头属文目花仔(见图5)。
白须乌花头:高8.9厘米,底径3厘米,人物厚5厘米,宽3.9厘米。材质为樟木,花面,挂须。该木偶头为白须乌花头(见图6)。
丑:指演滑稽人物,鼻梁上抹白粉,称小丑、小花脸。
臭头:高8.4厘米,底径3厘米,人物厚4.4厘米,宽3.7厘米。材质为樟木,粉底为浅红色,头顶颜色红白黄相间,表情为喜(见图7)。
斜目:高8.7厘米,底径3厘米,人物厚5厘米,宽3.7厘米。材质为樟木,粉底为白色,挂须,表情为怒(见图8)。
杂角:包罗万象,范围广泛,有神佛鬼怪、飞禽走兽。
雷公头:高9.2厘米,底径3厘米,人物厚5.6厘米,宽4.2厘米。材质为樟木,粉底为白色,头顶金黄色发髻(见图9)。
赤魁头:高9.5厘米,底径3.1厘米,人物厚5.2厘米,宽3.9厘米。材质为樟木,粉底为浅红色,恶脸(见图10)。
从以上木偶头可看出江加走雕刻的艺术特征:造型优美,形象逼真,刻工精致,性格突出,脸谱结构严谨,粉彩鲜明,雕刻和彩绘的极好结合,颇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江加走的木偶头像是“发髻”,即髻子是用毛发编结成的。此外,须文生的须毛也是用真的毛发装上的,使木偶头像更富有真实感。这是江氏木偶头的一大特色。
江加走能取得如此巨大的艺术成就,有其历史背景和机遇,更多的是别人难以企及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技巧。他把雕刻木偶头作为一生的精神寄托和永恒的艺术追求,数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同时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体悟,具有儒者风范,对芸芸众生有着普通的同情和关爱。在日常生活中江加走很注意对周围人物的观察和分析,研究他们的职业特点、内心世界、性格特征等,他高超的雕刻、彩绘技艺也是他完成创作的必备条件。他刀法精湛,造像精确,在彩绘面谱时,尽管细线如丝,依然刚劲有力。
江加走雕刻木偶头像已被视为国宝,为我国民间木偶头雕刻艺术留下了一份极为珍贵的财富,颇具历史、文化、科学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瑞统.泉州木偶艺术[M]. 厦门:鹭江出版社,1986.
[2]白勇华.南派布袋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3]巢峰.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福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科技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科技 » 泉州江加走木偶头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