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陶瓷典 历代陶器瓷器
蔡礼君
[摘要]目前古陶瓷鉴定胎质特征通常是看露胎底和器物外表,其实胎料含氧化铝多寡、胎料粉碎筛选工艺、陈腐和练泥、制修胚等因素,都会影响胎质致密程度。鉴定古陶瓷时,应该了解中国古陶瓷胎料采用历史和不同窑口、不同时期胎料含氧化铝的情况,并且与胚胎壁厚和圈足高低厚薄相对应加以分析。事实证明,露胎底形貌受到保存和使用、修胚、化妆土、析晶层、做旧等因素的影响,露胎外表与胎质经常相悖。
[关键词]胎质 露胎 析晶层 古陶瓷
一、简单的胎质致密或疏松不是鉴定古陶瓷的准则
1.胎料里氧化铝含量多寡是影响胎质特性的重要因素。
胎料里含有氧化铝成分越高,胎体耐高温的性能越好,胎里玻璃相比例越高,胎体里的空隙也越少,胎质就越致密。反之胎质就会疏松。研究表明,景德镇瓷器从宋代到现代胎体较薄、品质好的瓷器,氧化铝含量一般都在17%以上,最高达到34%。例如,宋中期、明永宣和嘉靖早期、清早中(康、雍、乾)期的瓷器氧化铝含量较高,瓷器胎体薄、透明度高、变形少、胎质致密。而景德镇嘉靖后期到万历早期的瓷器氧化铝含量过低,最低时胎体内氧化铝含量不到10%,胎壁普遍较厚,器足高度大大降低,甚至出现了“玉璧足”,胎质疏松。制瓷历史及分析表明,景德镇从宋到近代随着瓷土的丰富到枯竭,再丰富,再枯竭,经历了三次大的氧化铝含量波动的过程。因化学分析手段丰富,现代瓷器胎料氧化铝含量合理配置,已经不是问题了。
显然,氧化铝含量高的胎料并非只限于某一朝代,元、明、清都有氧化铝含量高的瓷器,反之亦然。含氧化铝高意味着使用高岭土比例高,胎质致密度高。因此,不能以胎质是否致密来判断古陶瓷的真伪。以胎质疏松或致密来断真伪的准则,是不符合我国古陶瓷历史和实际的。
2.胎料加工工艺好坏是决定胎质的第二位因素。
胎料氧化铝成分比较高,可以耐受高温了,但是胎料的颗粒度不好,也就是颗粒大小不均或干脆很粗糙,也是不能使胎质致密的。高温下二氧化硅或因为粒度太大不能熔融,或因为空隙太大玻璃相填充不了,结果就是胎质疏松,枉费了高铝胎料。相反,即便是氧化铝不是特别高,但是只要胎料均匀细腻,温度不是太低(如不低于1230℃),空隙还是可以大量减少,胎质也比较致密。古陶瓷工艺中反复淘洗筛选的细料能实现胎质致密,如永宣、成化、清早中期,官窑生产就比较重视胎料加工,民窑则次之。现代球磨机研磨的胎料更可以实现胎质致密:球磨机能够轻易地达到200~250目(约75~58微米),就像是面粉一般,不愁胎质不致密。景德镇造假点多达三万余家,采用球磨机的有一百多家(他们也出售自己研磨的胎料)。为了降低成本,非机械加工胎料的造假网点也不少。这就造成了胎质特性的两极分化的局面:有的胎质致密,有的胎质疏松,良莠不齐。这就是说,无论是古陶瓷还是新仿陶瓷,都存在胎质致密和胎质疏松问题。
至于白度,可以说越细越白,除非杂质太多。因为越细的胎质对光线的漫反射越严重,反映出来的光学特性就是越白。有的造假点在胎料里加调色剂,以掩盖过白的胎质。
3.不够充分的陈腐、练泥和修胎,露胎足底也会干涩粗糙。
胎料均匀细腻后,如果没有陈腐的老化和练泥,胎料空隙不消除,就像是和面没有揉和好一样,胎质也会疏松。制胚修胚时也要保证坏胎紧密,否则烧成后都会显得干涩粗松,如图1中的两例。
二、不能简单地看露胎底和器物外表来判断胎质特征
1.如果在保存过程中,露胎底经历过机械磨擦和污染,那就遮盖了胎质的本来面目。
图2是故宫著名的雍正珊瑚红地粉彩牡丹纹贯耳瓶的圈足露胎情况。因为机械的破坏和使用中的磨损,从外表看得不到胎质致密的结论。而其实这样的雍正官窑,胎质肯定是致密的。如果不是故宫的珍贵藏品,很难有人相信这是雍正的官窑器。所以,看胎质不能简单地看圈足的形貌。
2.因为化妆土、制胎修胎影响,也不能简单地看足底断胎质。
从图3、图4对比可以看出,古陶瓷胎的表面现象与胎内实际情况还是有重大区别的。没有施化妆土的古陶瓷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因为古陶瓷拉胚修胎时坏表面水分比胎里水分多,形成一层泥浆(修过的胎底也是如此)。与化妆土不同的仅仅是没有专门的化妆土料,但是修胎表面的泥浆同样可以弥补胎粗的缺点,尽管弥补的厚度很小。光滑的外表下,有可能掩盖了疏松的特征,表里不一。
3.垫烧粘砂的影响。
古陶瓷垫烧的圈足会粘贴上垫具表面的细砂,烧成后显得不够平整和粗糙。而底部碰不到垫具,挂釉的底面则显得平整致密,圈足与器底的粗细感觉犹如两重天。当然,如果整个底部都接触垫砂,那整个底部都会显得粗糙。图5-图7均系故宫藏官窑器。
4.如果圈足或器底没有修或者修足草率粗糙,露胎外表也是与胎里胎质南辕北辙(见图8~图10)。
5.露胎形貌不能代表胎质特征可以从很多带底残片中看出来。露胎形貌与断面胎质,完全是南辕北辙,如图11所示。将标本清洗干净后,从断面上看到的胎质可谓细腻、洁白至极,可圈足形貌就是天壤之别了。其实,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如此,外表与内在是不可以等量齐观的。露胎形貌与胎质特征可以相悖。
6.析晶层的存在阻碍了我们通过器物外表看胎质(见图12)。
析晶层结晶对白光的漫反射,表现为白色。成壳的析晶层完全不透明。因此不可能透过釉层看到胎质状况。一些专家说透过釉看到的是胎,这显然是不知道析晶层的存在。如清凉寺出土的北宋汝窑瓷器,外表的香灰色代表不了实际的深棕色胎(见图13)。
析晶层与胎完全不同:其一是颜色,其二是空隙,其三是粒度。析晶层几乎没有空隙,且晶粒细腻到非高倍显微不能分辨的程度。目鉴把析晶层当作胎或釉是目前古陶瓷鉴定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事实证明,简单的肉眼看露胎和看器物外表断胎质是完全不可靠的。
古陶瓷鉴定中有一种说法:“胎釉结合紧密是真,胎釉结合疏松是伪。”例如,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下册第一章写道:“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第二章第二节又写:“釉料配制纯净,釉面与胎体紧密结合为一体。无论白釉、粉白釉或硬亮青釉,都能在细硬的胎体上显示出足够的硬度,并有紧密的光亮感。”当谈到赝品时就称其“胎釉结合不紧密”或者“胎釉结合疏松”。就是说胎釉结合紧密与否是一条鉴定古陶瓷的金科玉律。
除了少数的薄釉和氧化钙含量极低的胎釉,显微观察不到析晶层外,大多数瓷器胎釉之间隔着一层宏观或微观能够观察到的析晶层。胎釉之间是通过析晶层来结合的。所谓“釉都能在细硬的胎体上显示出足够的硬度”之说,其实是釉和析晶层之间的关系。“细硬的胎”实际是“细硬的析晶层”,析晶层之细硬表现在只有采用高倍数显微镜才能分辨的晶粒,以及比胎少得多的气隙。这一析晶层与胎混淆的事实颠覆了传统目鉴的标准和对胎釉的判断。电视鉴宝专家说的“釉漂在胎上的为假,釉渗入胎为真”,“上漂釉为假、下沉釉为真”是传统目鉴标准的体现(现在有一种喷墨打印的“下陷釉”,恰恰是仿品)。使用这些脱离事实的胎釉概念来鉴定古陶瓷,其混乱程度可想而知。
对于显微观察不到析晶层的瓷器来说,现代陶瓷工艺温度可控,机械化球磨机研磨的瓷料细腻,瓷化程度比较高,导致新瓷器胎釉结合是紧密的。也就是“伪”才真正是“胎釉结合紧密”;相反,瓷器经历越久,胎釉结合就会越疏松。根本原因是胎釉的热膨胀系数不相等:胎膨胀系数8~9(25℃~300℃),釉膨胀系数在相同的温度范围内为4~6。对于古陶瓷来说,不可避免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胎釉不同地热胀冷缩,必然导致胎釉之间疏松。也就是说“真”才会有“胎釉结合疏松”。而现代瓷器为了高成品率,可以控制胎釉成分使膨胀系数差别尽可能减小。
对于大多数存在析晶层的瓷器来说,因为胎与析晶层、析晶层与釉之问的热膨胀系数差别都很大,与上述分析相似,“胎釉结合疏松”不是发生在釉层与析晶层之间,就是发生在析晶层与胎之间,或者二者同时发生。我们对故宫博物院藏陶瓷标本的显微观察证明了这一点,如图14~图16所示。也就是说,古陶瓷年代越久,“胎釉结合”越疏松,以至于釉层脱落。“真”才会“胎釉结合疏松”。
显然,以“胎釉结合疏松”理由砸掉的是“真”,奖励的基本上是“伪”。成了事实上的“去真存伪”。砸瓷的悲剧,其实仍然在上演。
新瓷器也有析晶层,不管是薄还是厚。因为近现代瓷器胎质细白,有与析晶层相同的漫反射光学效果,肉眼和普通体视显微镜难以分辨胎与析晶层的分界线,会误认为没有析晶层。但是使用偏振光显微镜来观察就可以弥补肉眼和体视镜的缺陷。
7.“胎质疏松”的外表有时候被视为“熟胎”,具有老瓷器特征也有问题。
一些仿品专门做旧,以便让目鉴人“一眼”看到“老气”。自称自己一眼识别真伪的专家或权威为什么屡屡“打眼”?诸如北魏陶俑事件,马来西亚魏华侨献宝事件,故宫收做旧磁州窑花口瓶事件,中国国家博物馆认注浆胎做旧凤首元青花为国宝事件,冀宝斋事件,电视砸瓷事件等,都被做旧所迷惑。缺乏古陶瓷胎料和工艺知识,只寄于简单的经验则是其根源。社会收藏领域流传着“熟胎”“老胎”之说,所指露胎底形貌“老化”,显得陈旧不堪,视为真品。其实不然,做旧的胎足令你防不胜防,如图17中的两件仿品。
而保存得好的古陶瓷看起来光亮如新,圈足细腻,这样的古陶瓷却容易被电视和拍卖专家以“一眼新”、没有“老气”、没有“润味”而判定“不开门”是“仿品”(见图18)。
三、如何识别新旧胎?
既然胎质致密与否不是判断古陶瓷新旧的标准,而简单地看露胎底和器物外表又难以判断胎质特征,那是不是就不能通过露胎底形貌和器物外表判断新旧胎呢?当然不是。识别新旧胎需要具备如下知识:
1.胎料含氧化铝演变的历史,了解三个高峰、三个低谷的具体年代。
2.南方、北方各窑口胎料的氧化铝含量差异。
3.胎料加工工艺的演变历史。
4.胎质特征与胎料化学成分、加工工艺、制胚修胚工艺、保存环境等因素的相关关系。
5.仿品做旧的方法、注浆胎工艺及特点。
例一:隆庆年属于嘉靖后万历前的时期(1567-1572年),该时期的瓷器的氧化铝含量低到不足10%。正是因为氧化铝含量大幅度降低,景德镇隆庆瓷器胎壁普遍较厚,器足高度大大降低,以接近“玉璧足”来支撑器物不被烧坏和变形。胎质也疏松。如果不是如此,有如图19所示的精细薄壁的圈足,那就应该高度警惕了!
相反的是:图20所示的是被电视专家冠以“胎质疏松、变形”,但是却有明显的厚壁、矮足、粗胎等隆庆特征的器物,就轻易地给砸了!
例二:磁州窑胎料特征。宋代磁州窑的胎体使用的是当地一种瓷土,含氧化铝低,淘炼不细,颗粒粗,常有未烧透的孔隙和铁质斑点,胎色呈灰或褐色。胎料成分主要有青土、白碱、缸土、笼土、黄土(黑药土)、紫木节、紫砂土、耐火黏土、水冶长石等。图21中,因化妆土不及足底,所以可以方便地观察胎底来识别。因为胎质疏松、空隙多,所以真品器物拿在手里感觉比较轻,敲击声音不清亮(经计算,空隙最多的古陶瓷,空隙比例可以达到近30%);因为含氧化铝较低,圈足较矮,甚至于成“玉璧底”。
而近现仿品则相反,氧化铝含量较高,普遍是呈灰白色,胎质坚硬、偏重、偏密,声音清脆,圈足较高。尽管有“表里不一”问题存在,但是圈足和壁厚形态却可以暴露出“庐山真面目”。
图21所示的磁州窑小梅瓶化妆土没有覆盖胎底,暴露出胎质疏松和圈足极矮,足底可见螺旋纹。图22仿磁州窑的足底虽然抹有化妆土,但是化妆土太薄,无釉处还是可以看到胎质的致密,宋早期不可能有这样的细胎,尽管圈足底做旧。另外,圈足很高,不符合氧化铝低的磁州窑特征。
例三:现代注浆胎仿品。现代注浆胎的特点之一是器内底存在一圈石膏模具的圈足留下来的圆形沟壑,如图23所示。一些稍大的圆器,可能手工把这一沟壑填补上,然后车平,但是可以看到车削留下的痕迹。现代注浆胎的特点之二是器壁相等和特别薄,特点之三是器面有时能见到纵向合模痕迹。
四、结论
1.胎质致密与否不是鉴定古陶瓷的准则。
2.要根据古陶瓷氧化铝含量有三个高峰期和三个低谷期,来分析瓷器的胎壁厚薄、圈足高矮、胎质疏松或致密,借以辨识真伪;同样的方法也适合不同窑口不同时期的氧化铝含量不同,来分析判断和辨识。
3.不能简单地看露胎底形貌和器物外表来判断胎质特征。
4.胎料氧化铝含量、胎料加工工艺、陈腐和练泥、制胚和修胚等因素影响到真实胎质的致密程度,而垫砂烧制、泥浆修胎、化妆土、析晶层、造假做旧、保存和使用环境等因素则可以掩盖真实的胎质特征。很多情况下,露胎底的形貌与胎质特征是相悖的。
5.一些电视鉴宝专家和拍卖行专家们轻易地以是否“胎质疏松”“胎釉结合紧密”抑或“釉酥胎旧”断真伪,是缺乏科学依据和古陶瓷常识的。更有甚者,那么多的大型拍卖行判定笔者发送的故宫博物院藏古陶瓷照片为“仿品”,而所谓“去伪存真”实为“砸真留伪”不能不令人错愕、震惊和扼腕。
6.掌握上述的古陶瓷胎质知识和现代注浆胎工艺特征,可以游刃有余地分析胎质特征,与其他的诸多科学方法,例如釉面的自然时效和自然老化显微分析、x荧光能谱仪化学分析、热释光断代等等方法相结合,并且汲取有益的传统经验,这样来辨识真伪。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科技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科技 » 中国古陶瓷胎质相关因素和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