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浏览 清道光 粉彩描金七宝纹碗一对的价格 片 相关信息 盛世收...
叶英挺
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帝位,封喇嘛教高僧八思巴为国师,至元六年(1269),颁行八思巴文,尊八思巴为帝师、大宝法王。自忽必烈以后的诸帝,在登上皇位之前,都要受佛戒九次,藏传佛教在元代社会的宗教领导地位得以确立。藏传佛教势力的渗透,大到国家政治,小至一件器物,甚至一种纹饰。元代龙泉窑青瓷上的“八宝纹”即是其一。八宝纹也称八吉祥纹,始见于元代,流行于明清,是藏传佛教文化对汉地影响的具体见证。
那么元代龙泉窑青瓷上的八宝纹到底是怎样一个面貌,又是怎样一条演变轨迹呢?不妨先来看看这一对元龙泉窑“七宝纹”碗(图一)。碗敞口,弧腹,圈足;器表内外装饰划花纹,外口沿下饰复线弦纹,等距以短弦线切断;下腹饰仰莲瓣,莲瓣较宽;内口沿下饰三组卷草纹;器壁饰七个变形莲瓣,内填七种佛教宝物;底心饰折枝草叶。元代龙泉窑青瓷胎质普遍较厚,釉色以青中泛黄的豆青釉为主,而这对碗胎壁匀整而薄,弧壁饱满,釉色近梅子青,釉面光洁,质感深沉宁静。另外,元代龙泉窑多采用简单工艺,效率高,适合批量规模生产的印花、贴花等装饰工艺,这两只碗则采用传统刻劃花手法,纹样布局严谨工整,主题图案七宝纹线条纤细而清晰,刻划流畅而精准。总的来看,这对碗制作较为精细。
此对七宝纹碗原出于元上都遗址窖藏,以其胎釉、纹样等工艺及出土情况看,可能为官方机构或寺院定烧的祭器。元代皇室贵族虽重金银器并大量使用金银器,瓷器亦受青睐。《元史·祭祀志》有“衣冠尚质,祭器尚纯”的记载,青釉、卵白釉等瓷器正符合“尚纯”的标准,金银器有金银器的奢华之色,瓷器亦有瓷器的质纯之美。又《元史》卷七十四记载:“中统(1260-1263)以来,杂宋金祭器而用之。至治初(1321),始建新器于浙江行省,其旧器悉置几阁。”元时,龙泉窑、景德镇均属浙江行省,其中景德镇烧制官器有文献的明确记载,刘新园先生《元文宗时代之官窑瓷器考》一文有精辟论述。笔者认为,元代龙泉窑可能也存在官方烧制行为,这也是明初朝廷之所以在饶、处两府烧制官器的基础。实物方面,如新安沉船出水的“使司帅府公用”铭青瓷盘,颇值得关注。该盘装饰纤细的划花纹饰,外壁下腹划宽大的变形莲瓣纹,内面装饰四季花卉,辅饰三组卷草纹,其卷草纹式样与本文所述之七宝纹碗颇为相类。另外,还有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官旧藏“元/明龙泉窑青瓷划花云鹤纹碗托”,虽造型纹饰与七宝纹碗不同,但风格有相似处,其共同点是造型规整,胎壁匀薄,釉面光洁,划花纹纤细清晰,写实细腻,精美异常。
此对七宝纹碗的宝物共计有法螺、莲花、华盖、火珠、双鱼、宝幢、盘长、珊瑚等十样,华盖、宝幢两种图案尤其细腻写真。这种“八宝”的简省情况还有以下例子。日本私人收藏的元龙泉窑青瓷划花六宝纹碗(图二),碗作六出花口,内壁装饰划花六宝,有犀角、火珠、盘长、法螺等,底心贴饰龟纹。可见元代瓷器上的八宝并不限定要八种宝物皆现,也有简省形式,宝物之组合种类更无定式。
更常见的则是“八宝”皆全。器形以盘碗常见。如2010年9月山东菏泽元代古沉船出土的龙泉窑青釉刻花八宝纹盘,内底心饰十字宝杵,外围八宝,计有法螺、莲花、方胜、金锭、银锭、象牙、盘长、犀角等八种。1958年浙江湖州出土的元龙泉窑青釉印花盘,内底心印十字宝杵,外绕一周八宝。十字金刚杵原为西藏密宗法器,搭配八宝纹,其宗教意味无疑更为明了。
元代龙泉窑的八宝纹,印花者图案多模糊不清,刻划花的,其线条处理也较随意。八宝图案总体上偏于简笔、写意。而八宝的宝物种类实际上以杂宝为多,实为“八样杂宝”。当然,杂宝源于密教的“八宝”。
八宝与杂宝有一定区别。前者源于佛教,其宝物主题均与佛教紧密相关;后者内容则相对庞杂,既有来源于宗教的,也有渊源于传统文化的,寓意内容也更为丰富,包括财富、权力、长寿、平安、幸福等等,主要是吉祥寓意。如果说佛教八宝以其警醒世人的深刻含义来俯视众生,闪耀神圣的光辉,那么杂宝则是世俗而兼容并蓄的,其所流露的是普通人性的追求。龙泉窑杂宝纹中除法螺、莲花、火珠、盘长等宗教纹饰外,最常见的就是犀角、方胜、金锭、银锭、古钱等几种。其中犀角取其通灵而避邪祛病,保平安之意;方胜造型为菱形相叠,起源可追溯至彩陶时期,古时也称长命纹,有生命不息的涵义;古钱自古即为民间吉祥纹样,不仅为除魔辟邪的象征,双钱还有双全、好事成双之意;金锭、银锭均来源于中国古代货币,无疑寄托着人们对财富的渴望。
八宝纹向杂宝演化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上述这对七宝纹碗,结合其胎釉等特征来判断,应系元代早中期之作。其八宝内容虽仅为七件,但皆为宗教八宝范畴。若六宝纹碗,宝物种类虽更少,内容也仍以佛教宝物为主,但已有杂宝的出现,尤其从底心贴饰代表长寿的龟纹,多少已可见出纹饰的涵义核心在向吉祥长寿等世俗主题上转变。十字宝杵搭配八宝虽为经典组合,但同时也出现了方胜、银锭等宝物。这两件十字宝杵杂宝纹盘的造型以及底部涩胎一圈的装烧工艺与明初龙泉官窑大盘非常接近,其具体烧制时间应在元代中后期。
杂宝纹在明代继续流行,且以辅纹为主。明初龙泉窑也采用杂宝纹,比如莲托杂宝缠枝莲纹菱口折沿大盘(图三),内壁刻饰莲托杂宝,计有金锭、银锭、双钱、火珠、珊瑚、象牙、方胜、犀角等八种。此外,还有绶带八宝(杂宝)样式,如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珍藏的龙泉窑青瓷八角有盖壶(图四),器盖上贴饰绶带八宝。莲托和绶带八宝样式多见于景德镇窑,龙泉窑则十分罕见。还有一件明寿山福海杂宝纹纹莲瓣式碗(图五),碗作八出菱瓣式,内壁每个菱瓣内装饰宽头莲瓣,瓣内填饰杂宝,计有银锭、方胜、犀角、古钱、金锭、珊瑚、磬、螺等八样,其纹样布局与元代一脉相承。此碗外壁刻划寿山福海,点缀祥云,整个纹饰的吉祥寓意十分明了。碗釉色青翠可人,可能为明早期龙泉窑青瓷中的精品。
从八宝纹到杂宝纹,是文化不断发展融合的过程,同时也折射出我们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宽容精神。民间常见佛教菩萨和道家神仙共存一庙的现象,普通老百姓并不会去深究菩萨和仙家的区别,只要是“神”都一样顶礼膜拜,虔诚供奉。八宝杂宝共通与仙佛共存的现象十分相似,这既是一种包容,也是一种世俗化的改造。对于民窑巨擘之龙泉窑而言,杂宝纹的生命力正在于其民俗性、民间性。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科技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科技 » 元龙泉窑划花“七宝纹”碗及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