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安徽博物院藏《太平山水图》赏析

...浩浩姑孰写太平安徽博物院藏萧云从太平山水赏析文李艳红李艳红一、萧云从与“姑孰画派”萧云从(1596—1673年),字尺木,号无闷道人,又号于湖渔人、玉砚山人、石人、默思、江梅、谦翁、钟山老人、梅石道人、东海萧生、梦履、梅主人等,明末清初时安徽著名画家。萧云从是明朝遗民,明的灭亡对其打击很大,入清后他避而

... 浩浩姑孰写 太平安徽博物院藏萧云从 太平山水赏析文 李艳红

李艳红

一、萧云从与“姑孰画派”

萧云从(1596—1673年),字尺木,号无闷道人,又号于湖渔人、玉砚山人、石人、默思、江梅、谦翁、钟山老人、梅石道人、东海萧生、梦履、梅主人等,明末清初时安徽著名画家。萧云从是明朝遗民,明的灭亡对其打击很大,入清后他避而不仕,或漫游中国的名山大川,寄情于山水;或闭门读书,潜心诗文书画,笔墨丹青技艺也渐臻化境。“画山水高森苍润,具有格力,遂成姑孰一派。”

“姑孰画派” 是明清时期一个重要的画派,在中国绘画史上颇具影响。生于太平府的萧云从自幼便“笃志绘事,寒暑不废”,当仁不让地成为该画派的领军人物。彼时安徽太平府辖当涂、芜湖、繁昌等县,府治在当涂(又名姑孰),姑孰便成了该区域的政治文化中心,经济繁荣,文人墨客荟萃。在这种背景下,“姑孰画派”应运而生,与当时的“新安画派”“宣城画派”等共同构成了皖南画派的中坚力量。

二、《太平山水图》的创作缘起

《太平山水图》是“姑孰画派”的经典代表作品,也是萧云从最值得称道的作品之一。后人每言及萧云从,几乎都会提及《太平山水图》。该图作于清顺治戊子年(公元1648年),是萧云从应太平府推官张万选的邀请为其选编的《太平三书》而创作的插图。张万选,字举之,济南人。他“理姑孰四载”,对于汉朝隐士向子平“游遍五岳”的云游生活颇为神往,在主政姑孰的四年间遍游太平的山山水水。离开此地时,担心“岁月驱驰,佳游不再”,于是“属于湖萧子尺木为撮太平江山之尤胜者绘图”,以寄其相思。《太平山水图》完成之后,张万选“虑其播之不广,传之不远”,请徽州知名刻工刘荣、汤尚、汤义三人精心镌凿,制成细腻详尽的刻版。《太平山水图》中有“刘荣镌刻”“旌德刘荣刻”“旌邑汤尚刊”“汤尚”“汤义”等印章,应为镌刻者所加。这些刻版充分体现了萧云从原画稿的创作神韵,“能将作者的笔触所至,线条或刚劲尖利若钢锋,或软嫩和润若流水,全部不失毫厘地传刻出来”,才使得《太平山水图》得以流布至今,广传天下,享誉中外。他广泛学习古代著名书家的笔法,少时以习“二王”起家,深得其味。及长,苦习篆、隶、真、行、草,直至老年仍孜孜不倦。五十九岁时他为溧阳名士彭旦兮作山水长卷,在后跋曰:“旦兮汉隶之学甲天下,将以易得数十幅,为晚年摹式。”萧云从精于各种书体,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严谨而又意态生动。他的行书结体瘦长,用笔散朗,错落有致,风调秀健;篆书严肃、整然,刚劲有力,又有一种委婉流利的格调,别具韵味。

三、《太平山水图》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安徽博物院所藏《太平山水图》为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怀古堂万选刊本,已入选国家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文精美,具有极高的鉴赏和收藏价值。《太平山水图》是清初版画巅峰之作,更是徽派版画的经典之作。它计有四十三幅,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每幅均用正、草、隶、篆等各种书法题写与所绘风景相关的古代名家诗一首,并标明仿古代著名画家如王维、关仝、郭熙、范宽、郭忠恕、夏珪、马远、刘松年、米友仁、王蒙、唐寅、沈周等三十六家的笔墨、技法和构图。这四十三幅作品图文并茂,风格各异,各有千秋,堪称杰作。张万选对萧云从创作的《太平山水图》深感满意,言“萧子绘事妙天下”,“余间一展卷,如见鸟啼,如闻花落,如高山流水环绕映带,如池榭亭台渗绩满眼”。

《太平山水图》首幅为《太平山水全图》,是根据当时太平地区山水名胜而作的鸟瞰图。画中峰峦林立,草木蓊郁,溪环水绕,阡陌纵横,一派江南水乡风光。画面左上角题南宋杨万里的诗:“圩田岁岁续逢秋,圩户家家不识愁。夹道垂杨一千里,风流国是太平州。”作者将太平府誉为“风流国”,将其美丽风景和居民的惬意生活绘于画中,画家对于乡土的挚爱之情亦蕴含其中。萧云从的同乡,《画友录》的作者黄钺曾不无感慨地说:“尺木前身老画师,家山一一貌幽姿。”

《太平山水图》其余四十二幅为太平府所辖当涂、芜湖、繁昌三县的名胜风景图,其中当涂风景十五幅,芜湖风景十四幅,繁昌风景十三幅。其或描绘山川胜景、山村水郭,或刻画山间的春雨秋云、晨曦暮霭,或实写当地居民的生活场景,展示了历史上姑孰优美的自然景色,显示出千年古镇深厚的文化积淀。

《白马山图》(见图1)为芜湖风景十四幅之一,图中层岩雄踞,山石叠起,犹如白马腾云,气势雄伟。《雄观亭图》(见图2)刻画了暴雨来袭、狂风乍起之时的风卷云涌之景,水面浪卷千尺,如万马奔腾、蛟龙出海。《蘩浦图》(见图3)则描绘了另一种静谧和谐之美,山清水秀,垂柳依依,水面无风,波澜不兴,平整如镜。堤岸逶迤曲折,庭阁、房屋点缀其间,将观者的目光引向远方,愈行愈远。《峨桥雪霁之图》(见图4)、《江屿古梅之图》(见图5)描绘的都是冬日的太平之景。寒冬腊月,茫茫白雪覆盖着山川原野,枯藤老树以及溪水也泛着阵阵寒意。唯有路边的一株古梅散发着阵阵幽香,引人驻足观望。只是苦了外出求学的书生,骑着毛驴战战兢兢地准备过独木桥,担心路滑危险,书童只得将书担置于一旁,牵着毛驴护送主人过桥。而《玩鞭春色图》《行春圩图》《鹤儿山图》则表现的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时,小河潺潺,垂柳依依,鸟语花香的太平醉人美景。

萧云从在描绘太平美景的同时,也不忘刻画当地居民的渔、樵、耕、读等日常生活。《繁昌风景十三幅》之一的《凤凰山图》(见图6),作者寥寥几笔勾画出远山如黛、草木萧疏、清风微拂的远景,简洁明快。中景是大片留白的江面,几只小船挂帆前行,驶向远方。近处江边芦苇丛生,高峰峻拔、森然壁垒,植物藤蔓缠绕缘山而生,几艘渔船隐约可见。渔人们正在支网捕鱼,为生计而忙碌。草木掩映下,一座小院坐落其中,悠然伫立。一樵夫担着柴沿着小径走入院内,屋内他的妻子正在桌前准备晚饭,迎接伐薪归来的丈夫—一幅江南水乡农家生活的幽美和谐之景映入眼帘。正如图中杨万里之诗所言:“匏瓠故教俱上屋,渔樵相倚自成邻。”《行春圩图》(见图7)中也随处可见耕田者、荷担者、播种者、捕鱼者等普通劳动者的身影,充满朝气与生机,呈现出一种轻快可喜的格调。这点迥别于同时代的大多数遗民画家所勾画“残山剩水”时而表现出的冷寂、孤寒之气和超逸出尘、不食人间烟火之味。

《洗砚池图》(见图8)描绘的是唐代王翀霄与友人陈商的隐居之处,画面选取了王翀霄的一个生活片段。苍翠古木下,王翀霄坐于石上,头戴儒巾,颇具儒者风范,身前置一书案,摆着一摞书。他刚刚练完书法,正在远眺美景,酝酿着妙作佳句。一书童在一旁静静站立,生怕惊扰了主人的思绪;另一书童则在池边洗涮王翀霄刚刚用过的砚台。右上角题宋徐傑诗,说王翀霄“云是王羲之儿”,其人“性洁爱山水,好书复临池。波间洗破砚,墨浪飞玄鱼”。下识“右宋徐傑诗,其山松瘦石奇似马远笔法,故取配焉。梅石道人画”。马远,“南宋四家”之一,笔力劲利,线条刚硬,皴以大斧劈。此幅画线条方折,山石陡直,古松遒劲,拖枝如车轮,与马远笔意颇为相似。萧云从善于根据绘画题材的需要选取古代名家的笔意和构图,如在绘《神山时雨图》时,就选用墨气淋漓的“米点”来表现烟雨朦胧的迷离之景。

《太平山水图》中丘壑布置千变万化,层叠不穷,使人观之不厌;林木岩石深厚坚实,穿插有致,苍劲秀润;点景人物,位置得当,自然生动。这主要得益于萧云从“师法古人而创新,师造化而独特。山水画,融宋元诸家笔墨、丘壑于一体”。他师古而不泥古,根据太平实景将古人的笔墨、构图加以变换,布置点染不拘一格,自然就描绘出新的意境和趣味,体现出自身独有的风格。

萧云从在早期作品中就把诗、书、画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配上俊逸潇洒、散朗秀健的书法,达到诗、书、画三者和谐统一的境界。《太平山水图》四十三幅作品中,萧云从以篆标题,并以多种书体题写与所绘风景相关的诗文。书法、画面与印章融合得天衣无缝,浑然天成,相得益彰。既平衡构图,又达到深化意境之效。在另一部山水版画巨著《归寓一元图》中,萧云从二十四个题跋均以篆标题,隶体写诗,书法功底可见一斑。

四、《太平山水图》的艺术价值及影响

《太平山水图》在中国美术史上尤其是版画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特别在山水版画上,它选择府一级的地方山水景观作系列图画,并以古诗入画,开创了地志性实景山水图的先河。清代书画名家、《桐阴论画》的作者秦祖永对萧云从的《太平山水图》颇为推重:“所绘《太平山水图》,追摹往哲,工雅绝伦,极为艺林珍重。”现代大文史家郑振铎先生对徽派版画颇有研究,见了徽人刻的《太平山水图》之后一直念念不忘,朝思暮想,后来颇费周折才获得,激动不已,“此版画绝作,遂归于余。十载相思,得遂初愿,喜慰何已”。对于《太平山水图》,他更是给予了极高评价,“图凡四十三幅,无一不见深远之趣,或萧疏如云林;或谨严如小李将军;或繁花怒发,大道骋驰;或浪卷云舒,烟笼渺渺;或田园历历如毡纹,山峰耸迭似岛屿;或从危岩惊险之势;或写乡野恬静之态。大抵诸家山水画作风,无不毕于斯,可谓集大成之作矣!”郑振铎先生认为它是一部诸家山水作风毕集的集大成之作。更重要的是,《太平山水图》开创性地把传统的山水画镌刻到画版上,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出现,对中国版画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太平山水图》不仅是推动中国版画发展的力量源泉,对日本、朝鲜等邻国的绘画艺术也产生巨大影响。18世纪,《太平山水图》流传到日本后,被广泛翻印,日本画家称之为《萧尺木画谱》《太平山水画帖》《太平三山图》等,“帖之精致巧妙,览者莫不叹赏”,临摹者众多。此外,《太平山水图》对朝鲜真景山水画的发展也起到很大推动作用,朝鲜文人画家郑都学习《太平山水图》的笔墨技法,融合朝鲜实景以作纪游图,曾一度影响朝鲜绘画的发展。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科技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科技 » 安徽博物院藏《太平山水图》赏析

...浩浩姑孰写太平安徽博物院藏萧云从太平山水赏析文李艳红李艳红一、萧云从与“姑孰画派”萧云从(1596—1673年),字尺木,号无闷道人,又号于湖渔人、玉砚山人、石人、默思、江梅、谦翁、钟山老人、梅石道人、东海萧生、梦履、梅主人等,明末清初时安徽著名画家。萧云从是明朝遗民,明的灭亡对其打击很大,入清后他避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