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鉴 辨青铜器铸造痕迹鉴真伪文 李静生 王雪梅
李静生+王雪梅
在中国古代的夏商周时期,作为文明象征的青铜器走进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从此中国进入了辉煌的青铜时代。从目前考古发现提供的资料来看,在偃师二里头遗址三、四期地层中发现一定数量的夏代晚期制造的青铜容器和兵器,证明了当时青铜冶铸技术与规模均已发展到一定程度[1]。
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有两种方法,这就是陶范法与失蜡法。在使用陶范法铸造青铜器的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技术的改进和纹饰制作方法的不同,会在青铜器表面遗留下相应的铸造痕迹。这些铸造痕迹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了解这些铸造痕迹的形态及变化规律,对于认识和鉴定青铜器至关重要。
一、铸造痕迹的结构形态
夏代出土的圆形青铜斝,就是采用分型制范的方法制作陶范的。分范的方法是以三足的外侧中线垂直方向向上经过腹部及口沿的垂直线条为分型线(图1),那么在两条分型线之间即是一块外范的位置,这样,斝的外范就由三块外范组成。同时,由于三块外范各自包住三分之一的斝底,因而斝的部范痕呈Y形。范痕的形成是由于在陶范的制作、分解和组合的过程中会产生磨损和错位,因此在浇铸的过程中就会在陶范组合的位置上留下一定的痕迹。
商代早期青铜鼎铸造时其外范分三个部分,外范分范方式也是以两足的外侧中线垂直方向之间的扇面为一块外范的位置,同时,采用过底包足的形式,即三块腹范向下包住鼎足和鼎底(图2)。图3是收藏于新乡市博物馆的商代早期青铜圆鼎,铸造时其三块外范在鼎底中心汇合,形成Y形底部铸造痕迹。
到了商代中后期,青铜鼎外范在结构上有了变化,不再采用过底包足方法制作外范,而是在底部制作一块三角形顶范(图4),然后同腹范组合在一起形成浇铸范。那么,这样的陶范结构,就会在鼎的底部形成一个三角形铸造痕迹(图5)。
这种在青铜鼎浇铸陶范足部设置三角形顶范的形式一直持续到春秋中晚期。图6-1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大鼎—德鼎。从德鼎底部图像中(图6-2)可以看到,红色箭头A标注的是德鼎底部三角形范痕,红色箭头B标注的是足部顶范与腹部外范结合处的范痕,红色箭头C标注的是德鼎底部用于加强鼎底强度的加强筋,这种加强筋是人为有意制作的。图7-1是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春秋早期秦公墓出土的秦公鼎,从图中可以看出,秦公鼎的底部范痕依然是三角形的(图7-2)。
到了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制作青铜器的方法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用于浇铸青铜器的陶范制作不再采用整体塑形分型制范方法,而是改为分模组合拼兑方法制作陶范,即在制作圆鼎腹部纹饰时只制作圆鼎腹部纹饰的几分之一,并以此为模来制作多组圆鼎腹部纹饰,然后组合拼兑嵌入到外范上。山西侯马晋国铸铜遗址出土的陶模中多数块模即是作出一周纹饰带的一部分,比如标本ⅡT213H241:1鼎鉴类颈部纹带模(为一周的八分之一),标本ⅡT81H126:72,鼎类腹部模(周长的四分之一)[2]。纹饰带分块多少视器物的大小和纹饰的复杂程度而定,一般情况下体型越大的器物,其纹模分块越多。此时的鼎耳、鼎足也不再是与鼎身浑铸在一起,而是单独铸造完成后,再与鼎身焊接到一起。由于这一时期圆鼎的铸造方法和制范方式变化,反映在铸造痕迹上变化也非常明显。图8-1是一件战国时期的圆鼎,图中显示,圆鼎底部有一条圆形的铸造痕迹(图8-2),两足之间中线位置各有一条垂直方向的范缝痕迹,圆鼎腹范的分范位置不再以鼎足外侧中线为范缝位置,而是在两足之间。那么这件战国圆鼎的腹范就是以三块腹范一块底部圆形底范(亦作浇铸冒口)和一块内范组成,反映在圆鼎腹底的铸造痕迹即为三条,两足之间垂直方向和底部一圈圆形铸造痕迹。
二、铸造痕迹特征
1.铸造产生的痕迹
前文已讲过在青铜器陶范铸造阶段,由于范块组合时产生的间隙或者错位缘故,从而导致在范块结合部位遗留下铸造痕迹—范缝。这些范缝是突出于青铜器表面的不规则线形痕迹。图9-1、图9-2是秦公鼎和战国圆鼎底部范痕细部特征,两件鼎的底部范痕由于铸造方式不同,因而范痕的形状亦不相同,但是它们范痕的特征却是一样的。这些共同特征就是范痕线条高低、宽窄没有固定的形态,每一条都不一样。
那么,伪作的铸造痕迹由于是人为制作的,就会显得规矩不自然。图10-1是一件伪作的西周时期圆鼎,其底部范痕是有意制作的(图10-2)。这些范痕线条看起来非常生硬,范痕线条宽窄、高低过于规矩,丝毫没有真器范痕味道。另外,西周时期圆鼎底部采用吊顶制范方式,因而底部范痕应该是三角形状,而非Y形,因此这件圆鼎不难判断为伪作器物。
另外,如何区分青铜器铸造中浑铸与分铸呢?图11-1和图11-2是收藏于河南博物院的西周虢季铜簋和西周中爯父簋,在虢季铜簋腹部与铜簋耳位置,有两条明显的铸造痕迹(图11-1),这是铜簋用浑铸方法铸造时,耳范与腹范组合式必然会留下的痕迹。而西周中爯父簋,在铜簋腹部与铜簋耳位置则没有那两条痕迹(图11-2),这是因为中爯父簋采用的是分铸法铸造的。
2.组合、焊接产生的痕迹
在青铜器铸造的陶范法阶段,铸造方法有浑铸与分铸这两种。浑铸方法顾名思义就是青铜器的主体与附件是一次性铸造的,比如卣的提梁、簋的耳与器身是整体浑铸的。分铸方法就是器物上的附件与器身分开铸造,也称二次铸造,可以先铸器身,也可以先铸附件,然后再与后铸部分的范型组合铸接到一起。组合的方法有铸接、焊接两种方法,不同的组合方式,产生的痕迹也不相同。
1)铸接法
铸接法利用在器物对接部位预留的榫头,将另一部分铆合铸接形成整体。比如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的西周时期的龙纹壶的两耳与器身即是采用铸接的方法组合到一起的(图12-1)。在红色箭头位置可以看到(图12-2),在壶耳与壶身的连接处,有明显的青铜基体分离情况,从壶耳延伸下来的一部分包在壶身上,显示这件龙纹壶是先浇铸器身然后再将耳范捆绑到器身壶耳位置,在龙纹壶器身与壶耳对接处预留有榫头,铸接时壶耳包住榫头铆接到一起。壶耳覆盖到壶身的那部分,是由于壶耳范与壶身组合时连接不紧密所致,大部分情况下铸接痕迹不会这么明显。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科技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科技 » 辨青铜器铸造痕迹鉴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