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飞扬跋扈为谁雄

飞扬跋扈为谁雄胡西林那天看央视一套“中国成语大会”的比赛实况,我被精彩的比赛深深吸引住了。中国的成语因其凝炼的文字、固定的结构、蕴含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人文内涵而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千百年来一直活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这在世界语林中独一无二。而“中国成语大会”的创意之妙,是将整个比赛从出题形式、答题方法,一

飞扬跋扈为谁雄

胡西林

那天看央视一套“中国成语大会”的比赛实况,我被精彩的比赛深深吸引住了。中国的成语因其凝炼的文字、固定的结构、蕴含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人文内涵而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千百年来一直活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这在世界语林中独一无二。而“中国成语大会”的创意之妙,是将整个比赛从出题形式、答题方法,一直到专家点评这一路密集的知识和悬念链到一起呈现给观众,令观众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整个身心都沉浸到了成语所营造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情境之中。

观看这样的电视节目,大脑的联想功能便会被激活,我想到了前不久在新加坡的一次赏画,其中一幅画是徐悲鸿的《雄鹰》。

竖幅构图,鹰从天空飞来,沒有背景也无需背景,群鸟知春声满树,大鹏展翅翼朝天,白苍苍背景就是天空。下幅是地,地面上也仅几撇色墨淡淡的草叶。鹰姿矫健,目光锐利,两爪并垂,搏击前的姿态。徐悲鸿绘画的突出特点是写实,这与他当年在法国留学时选择学习法国大革命后兴起的学院派写实主义密切相关。毫无疑问,矫健的鹰姿寄托着徐悲鸿作此画的用意。那么寄托的是什么呢?画左有题识:飞扬跋扈为谁雄?是一句反问。画上有上款,为他的学生陈达琚作,作画时间是“二十八年秋”,即1939年的秋天。

怎么题“飞扬跋扈”呢?说实话,我愣了一下。我相信一定还有人会像我一样因为这句题识而在这幅画前愣一下。

徐悲鸿是现实主义画家,画什么题材,怎样表现主题,不论这幅画是自存作品还是赠人作品,他都是有讲究的,也就是他对自己的绘画有寓意寄托,特别是像马啊鹰啊这一类象征意义突出的题材更是如此。这幅《雄鹰》作于1939年的秋天,正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第三个年头,徐悲鸿在新加坡。他这一次去新加坡是为了筹赈资金,支援抗战。筹赈的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办展览,一个是义卖他的画。展览的展品包括《田橫五百士》、《徯我后》、《奔马》、《九方皋》等在内的他历年自存的最满意的作品,也有其他画家如齐白石、居巢、高剑父、张大千等人的作品,还有部分他收藏的古代绘画作品。义卖的作品除了少量是他从国内带去的外,大部分都是在新加坡创作的。筹赈活动得到了新加坡各界华人的大力支持,展览和义卖都非常成功。关于这次新加坡之行,我们现在已经无法准确统计出徐悲鸿当年连送带卖一共画了多少画,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在新加坡创作的画都是积极的、正面的、鼓舞人心的,这也是他的绘画一贯的表达方向和出发点,其中就包括这幅《雄鹰》。但为什么以“飞扬跋扈为谁雄”来题画?“飞扬跋扈”是一个贬意词,通常只用来形容那些骄橫无理的人。那么谁“飞扬跋扈”?陈达琚?陈达琚是徐悲鸿的学生,1930年移居南洋,此次老师为抗战来到新加坡展览筹赈,他是热情的参与者,显然不是。况且,赠人以画怎么会责以“飞扬跋扈”呢?是借画斥责日本军国主义?应该也不是,日本军国主义以铁蹄蹂躏他国,烧杀掳掠,所犯罪行罄竹难书,怎么会图以雄鹰形象?并且徐悲鸿画鹰题“飞扬跋扈为谁雄”也不止这一幅,比如1944年“甲申岁始”所绘猛鹰,题的也是这句子。

既不知解,只好问书。当年有后生带着问题请教俞平伯先生,俞平伯并不直接作答,而是起身缓步书柜前,抽出一本书,翻至某页,然后一字一句加以解说,最后喃喃说道:“书上都有的。”“书上都有的”,平平淡淡五个字出自学问如斯者,耐人回味。于是答案出来了:“飞扬跋扈”语出《北史·齐高祖纪》:武定四年(546年),“神武(高欢)谓世子曰:‘……(侯)景专制河南十四年矣,常有飞扬跋扈志,顾我能养,岂为汝驾御也。”此中的飞扬是放纵,跋扈指蛮橫。这是神武帝高欢对其长子所言,提醒长子像侯景这样有职位权力的人会骄横放肆,不受约束。这是“飞扬跋扈”的出典。但是“飞扬跋扈为谁雄”则出自杜甫的《赠李白》诗,原诗是这样写的: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李白与杜甫,生逢同时,命运遭遇也相仿佛,因而志趣相投,交谊深厚。两人各凭手中如椽诗笔,歌颂大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与矛盾,并列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作此诗时正是李白遭奸佞排斥,从京城长安漫游齐鲁,与杜甫相会在“鲁郡东石门”之时。老友相见,惺惺相惜,自然会谈及李白的遭遇,于是对饮互吟,倾诉衷肠,写下了这首诗。

乍一读,似乎是杜甫在规劝李白应该向道家葛洪那样潜心炼丹,不要痛饮狂歌,虚度时日,何必飞扬跋扈人前称雄呢?云云。其实杜甫有言外之意。李白傲骨嶙峋,狂放不羁,因藐视权贵不惜沦落漂泊而拂袖官场,这引发了杜甫的感叹和对自己曾经的相同遭遇的共鸣,于是以反诘的语气化用“飞扬跋扈”将自己的愤懣之情诉之笔端——成语字字有本,不仅结构固定,其用意也约定俗成,不可随意变动,但是杜甫的化用却令之生妙,此中真意清初大学者钱谦益最得心解,他在其《钱注杜诗》卷九中对此作了精彩注脚:“太白性倜傥,好纵横术,魏颢称其眸子炯然,哆如饿虎。少任侠,手刃数人,故公以飞扬跋扈目之,犹云平生飞动意也。”这不是杜甫对狂放不羁的老友李白的豪侠精神的赞扬吗?如此说来,“飞扬跋扈”虽贬意,“飞扬跋扈为谁雄” 却是贬意褒用——而杜甫作此化用也并非没有依据,《杜诗详注》作者仇兆鳌注“飞杨跋扈”云:“飞扬,浮动之貌;跋扈,强梁之意。考《说文》:扈,尾也,跋扈犹大鱼之跳跋其尾也。” 杜甫正是藉此意来象征李白的豪放与不羁。所以钱谦益在他所作注脚的最后一句话中,用了五个字斩钉截铁否定以往对此诗“飞扬跋扈”所作解释:“旧注俱大谬!”

徐悲鸿正是借此意题画,送给学生陈达琚,溢美之意不言而喻。你看成语多美多妙!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科技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科技 » 飞扬跋扈为谁雄

飞扬跋扈为谁雄胡西林那天看央视一套“中国成语大会”的比赛实况,我被精彩的比赛深深吸引住了。中国的成语因其凝炼的文字、固定的结构、蕴含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人文内涵而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千百年来一直活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这在世界语林中独一无二。而“中国成语大会”的创意之妙,是将整个比赛从出题形式、答题方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