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马碑和节马背后的故事-在此向众位师友表示衷心的感谢!为了报答众师友的帮助和提携,还要...
【摘 要】追寻中华民族屈辱历史,不能不追溯到鸦片战争,但随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岁月的烟尘渐渐淹没了在鸦片战争中牺牲的民族先烈及英雄事迹。在170多年前的岭南,陈连升的事迹和他的“节马”的故事,曾传颂一时。本文拟借助节马碑和节马图这件文物带我们重温发生在虎门这片热土上陈连升英勇抗英的事迹和他的“节马”忠贞不渝的故事,缅怀先烈,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
【关键词】陈连升 节马碑 节马图
引 言
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步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走上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道路。处于封建社会的清朝也达到了封建社会经济发展高峰,在这一时期虽也出现过“康乾盛世”景象,但在这之后中西方差距渐行渐远。西方的殖民扩张与中国的限关自守发生激烈碰撞与冲突,在中英正常贸易中,中国始终居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道光帝命林则徐前往广东禁烟。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悍然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华儿女奋起反抗,在抗敌御辱过程中,涌现出一批抛洒热血的爱国将士。其中,陈连升就是一位为国捐躯的清军将领。
一、节马碑和节马图
虎门是鸦片战争古战场,是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史见证者,是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在海战博物馆“鸦片战争”展厅内,陈列着一件名为“节马碑”的展品。该碑为黑色云石材料,碑长152.5厘米,宽40厘米,厚2.5厘米,由《节马图》和《节马行》两部分组成。同治元年(1862年)十一月,为纪念陈连升及其战马,由驻守虎门的调署水师提标中军参将郑耀祥、右营游击赖建猷所立,请人绘其形,附以文,刻于石碑上。碑记由番禺庠子陈昭(陈子坡)撰稿,顺德进士赖子猷书写,马为吴仲山所绘,立在虎门寨关天培祠右侧围墙边。节马碑属国家一级文物,原件收藏在广州市博物馆。
《节马行》是节马碑的碑记,以楷书形式书刻,其章法疏朗,字形谨严,刻隽遒健,肃穆凝重。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碑记的序言,记述沙角炮台守将陈连升牺牲后,其马被英军掳去香港“忍饿骨立,犹守节不变”而死的情形;第二部分是碑记的正文,用七言诗赞颂陈连升的战马“贞操耻食夷人粟”“如斯节烈前无古”的气节;第三部分是碑记的结语,以节马精神来抨击汉奸的奴颜媚眉,卖国求荣的行为。碑记层次分明,记事扼要,把陈连升的战马在香港面对英国侵略军“刀砍不从”,而对华人喂食于地“即昂首而去”的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来了。《节马图》画工精致,构图考究,布局简洁,造型生动,线条劲健。画中的马,昂首提蹄,怒目疾视,肋骨突起,把陈连升的战马被英军掳去香港后所表现的气节形神兼备地表现出来,使碑记的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是一幅与碑记内容相互印证的经典之作。
二、陈连升何其人也?
陈连升(1777—1841),湖北鹤峰县人,土家族,行伍出身。嘉庆初年,以战功递升为广西左江镇都司。道光十二年(1832年),陈连升调任连州,升补为连阳营游击。道光十八年九月初八日(1838年10月25日),提升为增城营参将,在1839年官涌营保卫战中功绩卓著,道光二十年二月初十日(1840年3月13日)被朝廷“著以副将升用”[1]。道光二十年四月(1840年5月)被两广总督林则徐会同广东陆路提督郭继昌奏准升补为三江协副将,负责连州、连山及阳山的军务。
鸦片战争爆发后,广东中路虎门海口以外的形势日益紧张。1840年7月陈连升调守沙角炮台,他积极备战,加固炮台,增修炮位,增挖战壕,构筑胸墙。经过陈连升的布防后,沙角炮台被英军认为“这是一个很坚强而很可怕的阵地”[2]。
1841年1月7日,由3艘英舰4艘轮船1461人组成的英军右支队在陆军少校伯拉特指挥下,开始进攻虎门海口第一道防线——沙角炮台。英舰从正面猛轰炮台,而英军陆战队则在汉奸的引导下,从穿鼻湾登岸绕到沙角山后,架起竹梯,攀上形势险要的沙角山顶。英军很快占领了各个至高点并安好野战炮,居高临下向沙角炮台发动攻击。陈连升面对疯狂进攻的英军毫不畏惧,带领600余名守军沉着应战,与数倍于己的敌人殊死博斗,用大炮、扛抢还击,多次击退敌人进攻。最终因武器低劣,敌众我寡,陈连开及大部分守台官兵壮烈殉国。陈连升的儿子陈举鹏见父亲英勇牺牲后,仍继续抵抗,当英国侵略军要他投降时,他宁死不屈,最后投水自溺。
三、这是一匹怎么样的马?
陈昭在《节马行》序中写道:节马者,都督陈连升之马也。庚子冬,沙角隐公父子死之,马为逆夷所获至香港。群夷饲之,不食,近则蹄击,跨则堕摇。逆怒,刀斫不从。放置香港山中,草亦不食,日向沙滩北面悲鸣。华人怜而饲之,則食,然必以手捧之;若置地,即昂首而去,以其地为夷有也。每华人围视,指为陈公马,即泪涔涔下;或呼能带归,亟摇尾随之。然逆终不肯放还,以致饥饿骨立,犹守节不变。道光壬寅四月,马卒香港,爰为诗志之。
陈连升的战马见主人身亡后,竞俯首在尸体旁连连哀声长鸣,不肯离去。英国侵略军见这匹战马高大雄壮、剽悍英武,就把它强行掳到香港。这匹马到港后,英军喂之不吃,近之则踢,骑之则摔,刀砍不惧。当这匹战马的故事在港人中间逐渐传播开来以后,引来许多华人的围观,他们讲起陈连升血洒疆场的事迹时,它好像是听懂了人的语言,泪如雨下。有的好心人对它说“我带你回去吧”,它的眼里顿时流露出无限的渴望,友好地摇摇尾巴,毅然跟了上去。但是,英国侵略者不肯轻易地放它回去,最后将它放养在香港的深山里,它日夜不停地朝着沙角方向悲叫嘶鸣,嘶叫声牵动着香港的老百姓的心,纷纷带草料过来喂食。这匹马极有灵性,香港同胞喂它食物,必须把食物捧在手中它才吃,若放在地上,它则会昂首走开,似乎知道这是英军占领的地方,绝不能低头吃食。经过半年的悲鸣磨难,1842年春天,由于饥饿和疾病的折磨,这匹昔日强壮的骏马已经骨瘦如柴,终于默默死去。
这匹战马曾陪伴着将军一生驰骋疆场,大自然赋予它的仅仅是骏美的外表,而将军却给了它一身铮铮傲骨,一颗拳拳忠心。正是这种骨气,支撑着它走过后来那段最痛苦的日子,使它当之无愧地被誉为“节马”。
四、为什么“节马碑”一断为三呢?
驻守在虎门沙角炮台的海军部队某部,积极利用鸦片战争时期沙角炮台遗址和当年爱国英雄英勇抗英事迹,对官兵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当他们获悉节马碑原置于虎门寨关天培祠右侧围墙附近,在1939年日军侵占虎门,关天培祠遭日军空袭而毁,节马碑被打断散落在瓦砾中,便发动该部官兵及虎门寨村民四处寻找。后来根据街坊群众提供的线索,在关天培祠旧址的瓦砾中找到已经残缺的节马碑中段。又在一位苏姓人家中的厨房里,找到了铺在地板上的节马碑前大段,在关岳庙桥下找到了后段,三段拼凑起来是一块完整的节马碑[3]。广州博物馆到虎门征集鸦片战争时期的文物,节马碑被征集收藏,后将复制的节马碑交虎门林则徐纪念馆保护、利用。
结 语
人们常怀着一颗虔诚之心,来海战博物馆凭吊在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民族英烈,来感受威武不屈的中华雄风,节马碑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教材。节马碑展出后,国内外观众参观后无不为节马的精神所动容。《解放军报》1990年5月30日的一篇文章写道:“马无‘节将随人仰俯,人无‘节必屈膝折腰。”[4]一个人要站得直,立得正,只有血肉之躯还不够,还必须有点硬骨头的精神。1990年6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来到鸦片战争博物馆视察,在陈列展厅内,总书记仔细地阅读着节马碑文,不时称赞节马很了不起,很有骨气。
炮台、大炮、寨墙、义坟等散落在虎门大地的历史碎片,叠射出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关天培、陈连升等爱国将士在虎门以巨椽挥洒历史,写下了中国军民捍卫疆土、奋起抗争的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轰轰的炮声和弥漫的硝烟已成往事,然而,爱国官兵所表现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将世代相承,他们的英名将永垂青史。
参考文献:
[1]方之光,周衍发.林则徐使粤两广奏稿[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
[2]齐思和,林树惠.鸦片战争: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3]苏汉堂.“节马”碑[J].鸦片战争博物馆馆刊,1990(1).
[4]胡海洋.啊,节马[N].解放军报,1990-05-30.
张巨保 鸦片战争博物馆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科技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科技 » 节马碑和节马图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