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周敦颐诞辰1000周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周敦颐诞辰100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圆满闭幕周建刚2017年6月23日至24日,在湖南省永州市道县召开了“周敦颐诞辰1000周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中、韩两国学者100余人参加了会议。学术研讨会由中共永州市委、永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由中共道县县委、道县人民政府、湖南科技学院、湖南省濂溪学研究会承办。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召开

周敦颐诞辰100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圆满闭幕

周建刚

2017年6月23日至24日,在湖南省永州市道县召开了“周敦颐诞辰1000周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中、韩两国学者100余人参加了会议。学术研讨会由中共永州市委、永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由中共道县县委、道县人民政府、湖南科技学院、湖南省濂溪学研究会承办。

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正值周敦颐先生诞辰一千周年的千载难逢之际。周敦颐诞生以来的一千年,约当我国5000多年文明发展历程的五分之一。周敦颐及其开创的儒家理学思想,具有完善的哲学体系,以天下为己任的入世精神,对古代中国乃至东亚世界的社会稳定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给现代社会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是最近一千年以来直到辛亥革命以前,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力和影响力的根脉所在。中华民族在近千年历史上形成的核心思想理念,基本上都直接来源于对宋明理学的消化、诠释和更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周敦颐所开创的宋明理学是距离我们最亲近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

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旨在深入研究周敦颐的思想学说,重新梳理濂洛关闽的学统脉络,深入理解宋代新儒学的思想精神,深入发掘儒家理学思想的现代价值。

本次学术研讨会是近十年以来举办的有关周敦颐思想学说研究的最重要的一次盛会(2006年郴州主办了“首届周敦颐国际学术思想研讨会”),共收到论文81篇,进行了大会主题发言以及为期两天的分组讨论,与会学者就周敦颐的文献学研究、周敦颐与佛道教的关系、周敦颐与理学历史、周敦颐的哲学思想、周敦颐的其他思想等五个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预期的成果。这次讨论会所讨论的问题,也反映出近年来濂溪学研究乃至于宋明理学研究方面的一些热点和趋势,值得我们加以关注。

本次研讨会分大会主题发言和分组讨论两个环节。在大会主题发言中,金春峰、杨柱才、朱高正等诸位先生作了精彩的发言,就濂溪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发表了高屋建瓴的见解。金春峰先生并赋诗一首:“道学开宗是濂溪,手授图说与二程。朱熹承前又启后,致知直贯王阳明”,对周敦颐在道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概括和说明。会后组织学者参观了濂溪少年读书处“道县月岩”,此处有明清文人留下的纪念周敦颐的大量摩崖石刻,与会学者在历史现场体会了一代大儒的读书环境,并对月岩所累积的丰富文化遗存均叹为观止。

一、周敦颐的文献学研究

周敦颐对宋明理学的发展影响巨大,但他本人的著作不多,仅有《太极图说》《通书》和一些零散的诗文。自宋代以来开始编纂《濂溪集》,此后还陆续出现了《濂溪志》《周子全书》《周张全书》等文献,并形成了复杂的版本系统。在以往的濂溪学研究中,文献学的研究比较薄弱。这方面的研究目前有所加强。本次会议的学者对这个议题比较关注,提出了很多值得重视的意见。

张京华从义理、学术史、文献学三个方面指出了濂溪学研究未来可供参考的方向,特别是提出了“道南文献”这一概念,为濂溪学的文献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方向。陈微的论文概述了80余种400余卷囊括濂洛关闽传承脉络 的“道南文献”。

粟品孝梳理了朱熹的学生度正编纂周敦颐文集的过程,并且指出,度正所编的周敦颐文集可能是宋代以后所有周子文集的祖本。王晚霞的《日藏两种濂溪志价值考论》比较了日本内阁文库收藏的两种明代版本的《濂溪志》,并且分析了这两种《濂溪志》与其他版本之间的继承和连续关系,进一步拓展了濂溪学研究的文献范围。寻霖的《周敦颐著述及版本述录》对南宋以来的周敦颐著述版本源流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陈晨的《略论伊洛渊源录的编写方法》指出朱熹编写《伊洛渊源录》主要是为二程的“伊洛”之学辩护,因而在编写方法上有其特殊性。李勤合、曹欢荣的《道南源委述略》,张利文的《道南渊源录与东林书院》对理学史的两种文献《道南源委》和《道南渊源录》进行了研究,指出了这两种文献的价值所在。陈靖华、徐午苗的两篇文章,分别论述了《明实录》《清实录》这两种史料中关于周敦颐的记载,提供了一些非常具体而又丰富有趣的历史信息。

此外,本次会议中还有一组文章,涉及到了关于周敦颐故里的月岩和九龙岩石刻,分别是李花蕾的《民国月岩石刻考述》、敖炼的《月岩明代黄九皋诗刻》、易子薇的《月岩韩子祁先天道体榜书石刻》、秦仪的《嘉靖三年林英、吴允迪、邓庆林月岩唱和诗刻探析》、赵亮的《明吴中传月岩题榜与重修濂溪书院碑记》;陈安民的《山水之乐:蒲宗孟与周敦颐交游考论》、唐司妮的《阳明后学胡直与濂溪故里》、刘瑶的《张乔松湖南石刻与诗文探析》、包涵的《刘魁永州诗刻探析》、屈梦君的《刘垲与濂溪故里》。

在过去的濂溪学研究 中,金石录、摩崖石刻的资料运用还比较少见,这组文章也开拓了一个新的方向, 是本次会议的一个亮点。

二、周敦颐与佛道教的关系

周敦颐与佛教、道教的关系是一个比较传统的问题,本次会议的学者对此问题依然比较关注,并提出了一些具體的看法。

吕锡琛的《周敦颐对道家道教的吸收》以周敦颐《通书》为研究对象,指出《通书》在自然、社会和个人修养等多个层面对道家道教思想进行吸收和融和。刘聪对《太极图说》进行分析,认为《太极图说》首句应该是“自无极而生太极”,直接源自于道教的宇宙生成理论。万里的《周敦颐与佛教》运用了大量的史料文献来说明周敦颐在构成思想体系的过程中曾经受到佛教僧侣的启发。熊敏秀在《周敦颐融佛入儒浅论》中认为周敦颐与佛教高僧有密切交往,在思想理论上也受到佛教的深刻影响。陈金凤的《略论周敦颐与江西禅宗之关系》则进一步推论周敦颐思想与江西禅宗文化有密切关系。

三、周敦颐与理学历史

周敦颐是“道学宗主”“理学开山”,一般谈到周敦颐与宋明理学的关系,都会将其程朱理学之学统、道统联系在一起。但是周敦颐的思想对程朱一系的理学、阳明一系的心学都有影响,阳明推崇“周程”,即有追溯自身学统的意味在内。此外,周敦颐对湖湘学统的形成也有巨大的影响力,湖湘学派的胡宏最早认识到了周敦颐学术的价值,推崇为“其功在孔孟之间”,张南轩、王船山等湖湘学人均对周子之学推崇有加。这些问题,在本次研讨会中也得到了澄清。endprint

首先是关于周子学与阳明学的关系。金春峰的《从周敦颐到王阳明》指出周敦颐在理学中的地位,是由“道统”说而奠定的,王阳明的“致良知”说直承朱熹,因此由周敦颐到朱熹再到王阳明,是一部理学的真实发展史。金春峰教授特别指出,王阳明是消化了朱熹的思想而接续了周敦颐,这与传统的看法尤其是牟宗三的观点很不一样,对于理学历史的发展提出了非常独特的观点。宣炳三的《周敦颐与阳明心学》指出,朱子学和阳明学都继承了周敦颐的思想资源,阳明学建立了以“周程”为轴心的宋代道统,阳明和龙溪的思想融汇了《太极图说》和《通书》的主要内容,阳明学继承发扬周敦颐并不逊色于朱子学。宋道贵的《论朱熹推崇周敦颐的三重意义》指出朱熹对周敦颐的推崇,周敦颐道学开山的地位才得以确立,而朱熹推崇周敦颐,除了构建自身理论体系的需要外,还有为整个道学运动提供合法化依据的内在动机。

其次是关于周子学与湖湘学统的关系。朱汉民的《湖湘学人对周敦颐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诠释》指出湖湘文人士大夫通过对周敦颐之学的诠释,最终构建了地域文化的湘学学统,并以此来强调湘学在中华道统史上的地位。陈代湘的《周敦颐思想的特色及其在湘学史上的地位》指出自南宋真德秀以来,多数学者将周敦颐视为湘学的开创者。朱迪光的《王夫之对濂溪学的继承与发展》分析了船山学与濂溪学的关系,指出王船山在继承湖湘人文传统的基础上,对濂溪学融会贯通而形成了船山之学。王丽梅的《周敦颐理学宗主地位的确立》探讨了张南轩对周敦颐的肯定与评价,说明了张南轩在周敦颐理学宗主地位确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王兴国的论文《湘军要员是如何推崇周敦颐的》分析了晚清湘军将领曾国藩、罗泽南、彭玉麟、郭嵩焘等对周敦颐的自觉推崇,由此说明周敦颐对湘军集团重要人物的精神影响。

蒋国保的《周敦颐与儒学的第二次转型》从纯理论层面分析周敦颐的理论贡献,强调周敦颐实际上是宋明理学的理论奠基人,他的学说为儒学的第二次转型指引了明确的理论取向。张泽槐的《试谈周敦颐历史地位的确立》论述了周敦颐历史地位确立的过程;邓庆平的《论黄干对太极图说的独特理解》论述了朱熹弟子黄干对《太极图说》的完整诠释;王仁宇的论文《冯友兰与太极图》论述了当代哲学史家冯友兰在建立自己的新理学体系时汲取了周敦颐《太极图》的有关思想。

阳海燕、陈杨的论文考证了周敦颐与北宋江浙文人的交游;阳海燕、唐红卫的论文考证了周敦颐与北宋江西文人的交往。刘范第的论文考证了历史上有关周敦颐的纪念性建筑物“濂溪阁”。

此外,周敦颐思想与东亚理学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在这方面,韩国学者提供了一些信息。李润和的论文《韩国近期周敦颐研究动向》非常详尽地介绍了韩国近期关于周敦颐研究的重要学者、重要著作和论文,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李光虎的论文阐述了周敦颐对古代朝鲜理学家李滉(退溪)思想体系形成的影响。

四、周敦颐的哲学思想

周敦颐的哲学思想也是本次研讨会的一个讨论热点,议题涉及到《太极图说》《通书》的思想,以及周敦颐哲学的本体论、工夫论、心性论、圣人观等各个方面。

王泽应的《周敦颐道德形而上学之建构》将周敦颐哲学与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进行比较,认为周敦颐建构了一个“以诚为本”的道德本体论,而康德建构的其实是一个以上帝存在、灵魂不灭为保障的道德信仰论。韩子奇的《周敦颐的太极哲学》对周敦颐的哲学体系进行了整体性分析,认为周敦颐的道德形而上学代表了儒学的新发展。张新民的《试论周敦颐思想中隐涵的天人合一义理旨趣》认为“天人合一”是周敦颐哲学的哲理内涵,也是宋明理学的重要理论发展方向。张晚林的《论颜渊之学与乐的形上意义》对周敦颐的“孔颜之乐”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哲学阐释。李兰淑的《周敦颐哲学中的天人合德解释及时中思想》总结了周敦颐《通书》中的天观、人观和时中观以及天人合德思想。

刘焕云阐释了周敦颐《通书》中的德行观及其现代意义。张丰乾对周敦颐的《通书》进行了细致的解读,龚妮丽指出周敦颐的礼乐思想不仅是对儒家传统的继承,也吸收了道家思想的资源。梁世和指出周敦颐不仅构建了儒家的宇宙生成论体系和本体论价值观,而且提出了理学工夫论的主要命题和观念。徐孙铭分析了周敦颐的“无极之真”的概念;孙兴彻研究了周敦颐的“太极”概念与朱熹理气论的关系,认为《太极图说》为确立程朱学最重要的“理气论”提供了哲学理论基础。

安载皓的论文《周濂溪思想体系检讨》从本体、心性、工夫三个方面对周敦颐的整个思想体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同时也揭示了其内在矛盾,认为朱熹对濂溪学的评价有合理性,但也有片面性。郑相峰阐述了周敦颐的圣人观及其意义。王自富的论文论述了周敦颐的太极本体哲学。石潇纯阐述了《太极图说》的方法论。易燕明提出,对周敦颐《太极图说》的理解,应该从中国文化的人本主义认知进路去切入,由此可以看出天的意义与天人合一的意义。

五、周敦颐思想的其他方面

在哲学思想之外,周敦颐的思想体系还有许多方面值得研究,例如周敦颐的教育思想、艺术思想,也有学者指出,周敦颐思想对现代心理学的建构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夏允中、张峻嘉提出以濂溪学为基础建构华人自主的修养心理学理论;尹文汉从罗哲斯的人本心理学出发,指出周敦颐哲学的真正问题是由太极而立人极,“成为一个人,成为一个如其所是的自我”。张辰的论文阐述了周敦颐思想对发展本土心理学的启示。

陈复、刘莞的论文《由周敦颐思想来思索华人本土社会科学的路径》提出由心性做统御,以此恢复中华学术传统中最重要的心体论,重建华人自主学术体系,改变长期以来被“学术殖民”的困境。

陈仲庚的论文指出周敦颐对中国文化“诚学”思想的提升,将其从政治公信原则提升到万物本源的高度。王立新的论文指出周敦颐的思想以“诚”为本,并且身体力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陈雪丽的论文谈到了周敦颐思想对当代大学通识教育的启示。徐里军的论文评述了周敦颐的务实思想。曾长秋的论文阐述了周敦颐的道德精神及其当代价值。黄渊基的论文阐述了周敦颐的廉洁思想及其现代价值;黄守愚的论文提出周敦颐的思想中包含有儒家的忏悔工夫。

欧阳平彪的论文《周敦颐与古琴》考证了周敦颐与古琴艺术的关系以及周敦颐的音乐琴学观,并且在一个清代抄本中找到了一首题名为《太极游》的古琴曲.

六、结语

本次会议收到的论文量很大,在研讨会讨论过程中,气氛热烈,讨论充分,既有分歧,也有共識。从本次会议的论文以及与会学者的现场讨论中,可以看出濂溪学研究的几个趋势:

首先是濂溪学的文献学研究得到了开展。濂溪学的文献涉及到濂溪集、濂溪志在历史上的不同版本,这方面本次会议的论文中都有很好的研究成果。此外,还有“道南文献”概念的提出,摩崖石刻资料的运用,都丰富了濂溪学的文献学范围,为推进濂溪学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其次是周敦颐与理学历史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梳理。传统对理学史的看法是,程朱、陆王是两个系统,朱熹最推崇《太极图》,因此程朱系统与周敦颐关系密切,道统是周、程、朱子,反过来,周敦颐对陆王系统影响不大。本次会议有几篇论文谈到了周敦颐与阳明学的关系,认为阳明学以周程为轴心构建道统,并没有绕开周敦颐。这对于传统的理学史观念是一个突破。此外,周敦颐与东亚理学,特别是古代朝鲜理学的关系也得到了强调。

最后是一些传统问题,如周敦颐与佛道教的关系,太极图的来源,周敦颐的哲学思想等。关于这些问题,本次会议的论文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当然,问题的争议还是存在,如周敦颐的《太极图》来源,上个世纪以来的一些研究已经基本推翻了清代学者的一些说法,澄清了周敦颐《太极图》与道教和佛教的关系,但学术界还是有反对的意见,如陈鼓应先生就专门发过文章强调周濂溪的道家学脉。本次会议论文中有一批论文,细致探索了周敦颐思想与佛道教的关系问题,下了很大的工夫,进一步拓展了这一问题的研究范围。由此也可以看出,这些传统的老问题还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编校:章敏)endprint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科技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科技 » 周敦颐诞辰1000周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周敦颐诞辰100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圆满闭幕周建刚2017年6月23日至24日,在湖南省永州市道县召开了“周敦颐诞辰1000周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中、韩两国学者100余人参加了会议。学术研讨会由中共永州市委、永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由中共道县县委、道县人民政府、湖南科技学院、湖南省濂溪学研究会承办。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