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墓旅游 潍坊汉画像石墓旅游景点
李景法++付万刚
小北郚位于安丘市西南30公里的凌河镇,西邻温泉河,北距汶河800米(见图1)。1998年6月,小北郚村民李军臣建房挖地基时发现一座古墓。安丘市博物馆闻讯前去调查清理,墓葬已遭严重破坏,墓顶被打开,墓室内已无随葬品,墓室四壁雕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图案,1999年将画像石运至博物馆存放。现将该墓的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
由于当时没有留下完整的原始资料,墓葬的形制和尺寸不能准确表示,只能根据安丘市博物馆所藏画像石及当时所拍照片测算。该墓坐北朝南,封土在发现之前已被夷平。墓顶距地表约0.4米。墓葬平面呈“凸”字形,由甬道、墓门和墓室组成,为单室画像石墓(见图2)。
墓葬南北长约4.1米,东西宽约2.8米(以外壁为准,不含墓道),占地面积约9.4平方米。墓葬用石板、石条建成,石质为石灰岩。石条呈长方体,或长方体一端有45度斜面,便于垒砌。石块朝向墓室的一面均经过加工,雕凿成平面,有斜三角纹饰,背面粗糙不平。
甬道位于墓室南侧正中,地面为石板铺成,铺设方法不详。两壁以条石砌成,东西两侧各镶嵌两块画像石。甬道顶部不详。从墓室门额石来看,甬道应为券顶。甬道内壁长约1.45米,宽约1.3米。在甬道口有半月形封口石。
墓门在甬道的后端,门洞高1.15米,宽1.18米,门洞两侧分别有一立石,其上横架门楣,其下铺门槛石。两立石内侧刻出凹槽,使门扉向外开。门扉有东西两扇,皆有门枢,门枢上下两端分别纳入门楣和门槛的枢窝内。在门楣与甬道的券顶之间是一块半月形的门额。
进入墓门即为墓室。墓室基本呈方形,南北长约2.31米,东西宽约2.57米,壁高约1.82米,按东、西、南、北四个方位雕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画像。墓门开在南壁正中,门洞上雕刻朱雀等画像,左右两侧镶嵌立石,雕刻两武士像。东壁自下而上为四块长条形青石,最上为青龙画像石,其余三块高度略小,朝向墓室一面为平面,有斜三角纹饰。西壁自下向上为四块长条形青石,最上为白虎画像石,其余三块朝向墓室一面为平面,无画像。北壁也是四块长条形青石,最上为玄武画像石,其余三块无画像。具体画像石尺寸见下面介绍。
据现场调查情况,墓葬早已被盗,墓室内填满泥土。据村民李军臣回忆,有一块方形青石板,埋于墓室中,中间有一铁钩,似是封堵墓室的石块。有三个头盖骨,其一头盖骨在墓室西北角,另两个在墓室南侧。
二、画像石
墓葬打开后,画像石拆解存放在公路边,未及时运至安丘市博物馆存放,甬道两侧3块画像石被盗。安丘市博物馆现存画像石8块,墓门2块,门两侧立石2块,甬道立石1块,构成9幅画像。这些画像主要雕刻在甬道封口石、墓门、甬道两侧和墓室四壁。画像采用凿纹减地浅浮雕技法和高浮雕技法。其中,托举力士图位于甬道封口石上,人牵马图位于甬道西侧,神兽图位于门额石,“四神”画像石位于墓室四壁上部,墓室南壁墓门两侧雕刻门吏图。现将画像石介绍如下:
1.甬道封口石。为半圆形的门额,石高70厘米,宽177厘米,厚19厘米,像高70厘米。以高浮雕技法,刻一力士横眉怒目,大口,双臂孔武有力,手掌平张,向上托举,两腿张开,坐于筌蹄上。筌蹄为亚字形,中间饰两圈环形纹(见图3)。
2.人牵马图。位于甬道西侧,方形立石,石高112厘米,宽53厘米,厚17厘米。画像石经过加工,以中间竖线为基础,雕刻斜三角纹饰。画像石下部以浅浮雕技法雕刻人牵马图。左侧为一人,像高28厘米,身穿长袍,腰束带,脚穿尖头鞋,右臂弯曲,似在牵马。马像高35厘米,马配鞍具,马头上扬,马右前腿蜷曲悬空,左前腿伸直,后腿弯曲,马尾下垂,引颈嘶鸣。人像和马中间,有倒立圆锥状拴马石(见图4)。
3.门额石。整石为长方形,长153厘米,宽76厘米,厚36厘米。画像石经过加工,中间雕凿为半圆形门额。门额直径118厘米,高59厘米。画像石两端有凹槽,便于咬合镶嵌。门额以高浮雕技法雕刻神兽,双眉上翘,圆眼吊睛,猪鼻。大嘴张开,露上下两排牙齿,有二上獠牙,外突于上唇外,二下獠牙隐于下唇内。嘴左右两侧各衔一株忍冬(见图5)。
4.墓门。墓门两扇,大小不一,镶嵌在墓门处。石灰岩质,背面经过简单加工,凿成平面。正面凿平,有斜三角纹饰,雕刻门环和凸起的门钉。
大扇高113厘米,宽60厘米,厚6.5厘米,门环位于门右侧中部,自上而下四行五列等距离排列20个门钉。门钉直径5~5.5厘米,门环外径10.5厘米。门左上角有门转芯,转芯长8厘米,直径7.5厘米。左下角门转芯已被破坏。左侧上下两端各有一个圭形装饰(见图6)。
小扇高113厘米,宽53厘米,厚6.5厘米,门环位于门左侧中部,自上而下四行五列等距离排列20个门钉。门钉直径4~4.5厘米,门环外径10.3厘米。右上角有门转芯,长10厘米,直径7厘米。右下角门转芯已破坏。右上角转芯下有圭形装饰(见图7)。
5.朱雀画像石。位于墓室南壁门洞上方的门额石背面。画像石长153厘米,高75厘米,厚36厘米。画像由左、中、右三组画面组成。画像石的中央为朱雀画像,像高58厘米,宽58厘米。朱雀昂首展翅,面东长鸣,顶冠后扬,蛇颈弯曲,长尾上翘,左脚直立,右脚向外伸展,作展翅欲飞之状。身下有二芝草。左侧为操蛇之神,像高50厘米。龙首,披发,向左侧身,面向朱雀。左手有三指,向左前方斜伸;右手抓一蛇中间,蛇呈S形弯曲,蛇嘴张开。左腿伸直,右腿蜷曲。脚有三趾,身下有祥云。朱雀右侧为一兽,像高54厘米。龙首,披发,俯身向下,左臂向后,右臂前伸,皆有三指。左腿弯曲,右腿蜷起,身下有祥云,似在云海中作蛙泳状(见图8)。
6.左门吏画像石。位于墓室南壁墓门东侧。整石高181厘米,宽69厘米,厚17厘米;像高125厘米,宽35厘米,雕刻在经过加工的长方形石材上。门吏侧身向右,头带毡帽,向后有飘带。面部丰满,上身穿圆领长袖袍服,双手拄杖于胸前,杖长107厘米。腰系带,腰间左侧配挂短剑。下穿紧腿裤,脚穿尖头鞋(见图9)。
7.右门吏画像石。位于墓室南壁墓门西侧。整石高182厘米,宽71厘米,厚17厘米;像高126,宽38厘米,雕刻在经过加工的长方形石材上。门吏侧身向左,头戴毡帽,面颊丰满,高鼻,大耳。上身穿圆领半袖袍服,腰系带,腰左侧斜挎环首长剑,左手持短匕。下穿紧腿裤,脚穿尖头鞋(见图10)。
8.青龙画像石。位于墓室东壁上部。整石长231.5厘米,高66厘米,厚24.5厘米;像通长155厘米,高57厘米。画像石左端呈45度斜切面,右端为垂直切面。青龙头长双角,张目吐信,奔腾向南,四肢肘部生羽,爪为三趾,尾长而上卷,胸前衬以云朵,线条流畅,宛若腾空飞起。背面无图像,基本平整,没有加工(见图11)。
9.白虎画像石。位于墓室西壁上部。整石长231.5厘米,高62.5厘米,厚21.5厘米;像通长146厘米,高49厘米,画像石左端为垂直切面,右端呈45度切面。白虎与青龙相对,亦向南。昂首鼓腹,怒目短耳,嘴大张,舌向上蜷曲,口吐云气,肩生双翼,四肢肘部生羽,爪为四趾,尾长弯曲而上扬。背面无图像,基本平整,没有加工(见图12)。
10.玄武画像石。位于墓室北壁上部。整石长257厘米,宽62厘米,厚28.5厘米。整石左右两侧皆为45度斜面,底纹为斜三角形。画像分为三部分,中间为玄武画像,纵58厘米,横62厘米。龟身向西,蛇盘绕龟体,首尾蜷曲相缠,蛇头龟首张嘴相对。神龟厚重,玄蛇灵动,动静相生,形态逼真。左侧为一佛龛,佛龛高43厘米,宽36厘米,龛楣为人字形,有造像一尊,像高39厘米。头戴佛冠,顶有扇形褶饰,头微右倾,面部消瘦,形容枯槁。左手向左前方伸展,持菩提花,右臂弯曲,扶于右腿,结跏趺坐于方几上。玄武右侧为一佛龛,高43厘米,宽35厘米,龛楣为人字形,有造像一尊,像高39.5厘米。身着宽袖袍服,光头,头微左倾,面部丰润,右臂屈伸,手持一物,左臂弯曲,自然扶于左腿之上,右膝曲起,左腿平放,呈自在舒坦之姿势(见图13)。
三、结语
安丘小北郚画像石墓,位于安丘西部,距离郚城遗址直线距离2000米。西汉时曾于此地置郚城县,东汉时并入朱虚县,降为郚城亭,西晋时于此置平昌郡,北齐时改为琅琊县治所,隋大业二年(606年)改回郚城县治所,唐武德年间(618—626年)并入安丘县,故城遂废。
关于画像石墓的年代推断如下:
1.从“四神”画像石来看。四神是古代神话中象征方位的四方四神。《三辅黄图》云:“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从目前已发表的考古资料看,“四神”画像石出现在墓葬中,是在东汉时期开始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四神”画像石开始盛行。安丘董家庄汉画像石墓后室东间东壁出现了朱雀、虎、龙和玄武的图像[1]。山东省博物馆收藏的邹城看庄乡出土的东汉时期“四神”画像石,为浅浮雕技法雕刻,画面刻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及人物[2],但都没有明确的表示四方四位。山东临沂金雀山画像砖墓中曾出土 “四神”画像砖为魏晋时期[3],表示了明确的方位,郑岩先生《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第129页将该墓年代定为刘宋时期,“或为年代略晚而受到南朝文化强烈影响的北朝墓”[4]。山东临朐北齐崔芬壁画墓以墨线勾勒物像,以多彩填充,四壁有彩绘的“四神”画像石[5]。山东临朐下五井东村北朝画像石墓中有完整的“四神”画像石[6]。
小北郚墓的墓葬形制为单室石室墓,与山东临朐下五井墓近似,但“四神”画像的雕刻有较大的不同。墓内画像石构图简约,与山东地区流行的汉代画像石风格是一脉相承的。在雕刻技法上,采用了汉代凿纹减地浅浮雕的表现手法,线条流畅,物像清晰,浑厚质朴,富有动感。但从其图像和雕刻技法来看,均显示出晚于汉代的风格。
2.从墓门雕刻的风格来看。墓门上已经没有了汉代风格的铺首衔环,取而代之的是均匀排列的门钉及门环,有四行五列20个凸起的门钉,同临朐北齐崔芬墓、下五井北朝墓中石门近似。北齐崔芬墓中“门扉……朝内的一面加工精细,浅浮雕等距离的四排各5个菱形或圆形装饰,其上线刻忍冬花或莲花图案”[7]。下五井北朝墓中“石门扉……在上面雕刻凸起的门钉5排,计14枚,门钉直径4.2厘米,门鼻和门环位于门一侧的中部,门环外径10厘米”[8]。
3.从墓葬中的造像来看。山东地区佛教造像出现在墓葬中,是从东汉开始的。1953年发掘的沂南县东汉桓帝时期(147—167年)画像石墓,在墓室八角石柱顶端的南面和北面各刻一尊立像,两像均有头光,头上似有装饰,着圆领窄袖衣,腰束宽带,并附有下垂的流苏,穿裤。南面立像下有一羽翼坐像,穿交领宽袖衣,右手作施无畏印[9]。1990年邹城市郭里乡高李村东汉画像石墓,在前室后壁一块画像石的左上方,浮雕七人,皆光头无冠。原报告者分析:“身着肥大长袍(或者僧侣袈裟),双手视于胸前,盘腿而坐观看乐舞。参照滕州市房壮牛车载僧侣骑象图、邹城市黄路屯僧侣骑象图等资料,这七个光头人像有可能是僧侣。”[10]另外,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壁画墓有“四神”和“仙人骑白象”“猞猁”等佛教图案,四川省乐山市麻濠和柿子湾崖墓等地均发现佛教雕刻画像[11]。到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较快传播,山东地区佛教开始兴盛起来,雕凿了大量的佛教造像。造像大多在室外,直接利用山体岩石雕刻,在墓葬中则很少有发现。小北郚画像石墓中西侧造像面部消瘦,形容枯槁,似印度苦行僧形象;右造像光头,面部丰润,自在坐姿。这两尊造像具有佛教的明显特征,这是比较少见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该墓年代应为南北朝时期。
注释:
[1]安丘县文化局,安丘县博物馆.安丘董家庄汉画像石墓[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2.17.图版55.
[2]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藏珍·石刻卷[M].济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2004.46.
[3]临沂市博物馆.山东临沂金雀山画像砖墓[J].文物,1995(6).
[4]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5]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朐县博物馆.山东临朐北齐崔芬壁画墓[J].文物,2002(4).
[6]宫德杰.山东临朐北朝画像石墓[J].文物,2002(9).
[7]同[5]
[8]同[6]
[9]曾昭燏,蒋宝庚,黎忠义.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M].北京:文化部文物管理局,1956.
[10]邹城市文物管理处.山东邹城高李村汉画像石墓[J].文物,1994(6).
[11]俞伟超.东汉佛教图像考[J].文物,1980(5).
吴焯.四川早期佛教遗物及其年代与传播途径的考察[J].文物,1992(11).
(作者单位:安丘市博物馆)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科技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科技 » 山东安丘小北郚画像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