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笔画里 遇见精彩
王嘉祎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工笔画学会联合主办的“工·在当代——2016·第十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不久前在中国美术馆落幕。以历史回顾展、学术提名展以及全国征集作品展三个部分,展示了近30年来工笔画领域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作品,让观众了解到国内工笔画的创作现状。此次展览展期不长,人气却不小。既有“外行看热闹”,也有“内行看门道”,工笔画似乎也一改传统的面孔,重新加入到了“小鲜肉”的行列……
“中国工笔画作品展”每3年一届,本次展览延续了上届“工·在当代”这一主题,旨在继续深入探讨工笔画艺术及其代表的内在精神,思考其在当代全球文化和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中的意义所在,并关注其在创作语言、文化传承上的发展和面对的挑战。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中国美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徐里在展览开幕式致辞中表示:“通过这届展览,我们更加认识到,‘工的意义远在技艺工整之上,当代工笔画家在作品中追求更多的是当下语境的文化情怀、生活意趣和态度省思。”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冯大中说,“第十届中国工笔画大展不仅关注到了一些具有现实意义、在题材上能够与时俱进的优秀作品,同时立足于当代文化语境,呈现了工笔画领域多元化的探索。展览三部分交互,相对完整地呈现出当代语境下工笔画发展的全貌。”
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范迪安则对“工·在当代”提出了三个维度的看法。首先是对“工”的理解,其作为工笔画的形式语言特征,同时也是在当代比较匮乏的工匠精神;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工”能够提供一种美学维度,在“工”的精神层面获得更多感知,从而更好地实现展览的社会文化价值;再次,“工”要落在“当代”,工笔画是一个开放的领域,这使得它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横贯中西、融通古今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展览在展览主题和入选作品方面都体现出了对“创新”的追求。展出的作品既有展现传统风格和技法的创作,也有展现工笔画领域多元化探索方向、例如含影像与装置等因素的独特作品。
问题:此次展览究竟“厉害”在哪儿?通过展览,我们又能看到工笔画在当下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其市场又呈现出怎样的景象呢?且听他们对《中国收藏》记者的问题给予解答。
曾健勇(“工·在当代——2016·第十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学术提名部分参展艺术家):
“如果转型成功,工笔画在国际上很有竞争力。”
此次展览和我们印象中的官方传统画种的展览很不一样,它很开放,并且开放的程度可能艺术家还跟不上。以前总听到艺术家在抱怨这种绘画展览的许多限制,而这次可能艺术家自己的开放程度还达不到展览的主旨——它希望更加拓展工笔画的边缘。总策划人范迪安认为,工笔画的当代性是这个时代的一个文化课题,希望工笔画更走向当代。
此次展览更多的是通过每个艺术家个案的方式向大家充分去展示,并且是把问题提出来,涉及面很广,地方的工笔画家都会关注到,我想这个转变对以后的影响会比较大,可能也是历史性的。对于此次展览提出的“工笔画艺术的当代转型”问题,我认为背后大概还有这样一个逻辑:我们中国画家如何利用本土的资源去做中国的当代艺术?我们有丰富的工笔画资源,这也是我们中国的语言,如果转换能够成功,它在国际上是很有竞争力的。所以这个展览的提倡有这种正面的作用。而这个转型的问题也是我自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比如说我在找中间的一条道路,因为往一边走多了可能就变成传统了,往另一边走多了可能就变成模仿西方的当代艺术。
其实我没有一直在画工笔画,可能是我用的材料和画的技法与工笔画有重叠的地方,有时候被归为水墨,有时候被归为工笔。我所看到的现在更加符合工笔画定义的作品,大部分的语言还是没有更好地突破,可能还是因为工笔画定义的问题。本来是可以取消“工笔画”的,但因为多年来的约定俗成,工笔画这一画种还是存在,如果取消就没有这个领域了。若符合这一画种的定义,那么风格、语言就固定了,一旦超出就不算工笔画,而一旦算工笔画,在语言上就会没什么突破,所以这也有点奇怪,像个悖论。我们有时候会被归纳为工笔,有时候是水墨,有时候又属于当代艺术,可能这种问题在国外是不会碰到的。不过这对我个人来说没有什么影响,因为我一直按照自己的方式在创作,比如后来我也有做立体和空间的作品。
据我了解,工笔画的市场可能比水墨还要好一点,因为在工笔画的数量和中国人的接受程度方面,情况都要更好一些。我一开始是与美国、欧洲那边合作,之后也有與内地、香港和台湾合作,到后来,内地的藏家会比海外还多一些。我们的当代艺术占领着一个主流的媒体,但是传统画种的区域特别广,一个地方的文化馆、从业人员都有画水墨、书法、国画或工笔的,他们做了这一行,周围就会有一些喜欢、欣赏、收藏的人去关注最高级别的这种展览。像此次展览去看的人就很多。现在当代艺术展的观看人数和这种展览的观看人数,在量上面相差是很大的。
柳晖(南京六尘艺术馆馆长):
“对工笔画的偏好成为了一种趋势。”
“工·在当代”展览作为由中国美协和中国工笔画学会主办的展览,可以说是目前国内规格最高的工笔画专题方面的展览。从展览的人员和作品呈现上来说,体现了目前工笔画的水平和发展现状。
我认为本次展览体现了一个特点,就是从专家的学术观到部分作品,体现了对当代工笔画的探索,从表现形式到技法等等,扩大了工笔画的外延,或者说在重新架构和定义工笔画。和过去的工笔画大师相比,当代的工笔画有其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元素。
目前国内当代绘画市场包括工笔画市场仍然偏冷,但从趋势上来说,普通消费者会偏向装饰性强且价位不是很高的作品,收藏者则可能更注重艺术家本身的发展定位和作品本身的学术性。但总体来说大家对工笔画的偏好,成为了一种趋势。由于这个时代信息的多元化、碎片化,以及艺术的商业化,对现在的画家来说创作和宣传都成了非常重要的手段,没有一定个人语言和面貌不行,没有市场化的宣传也不行。
但就作品而言,我个人觉得,过去千年的传承既是财富也是壁垒,绘画本身是思想性和技术性的综合呈现,当代工笔画家面临的挑战更多的是自身的积累和创新。
彭薇(青年艺术家):
“工笔技法是一本‘字典。”
我从来不认为一个画家就是工笔画家。对我来说没有工笔画或者写意画这种概念,都可以画。我所有的创作方式是根据我的内容来走的。我觉得工笔画只是一个技法,技法就是工具,是一本字典。比如说法文的时候就要翻法文字典,英文就要用英文字典,它没有过时或不过时这一说。
我想工笔画技法永远都面对挑战。一个技法就需要你去改变它,就像石涛讲的“笔墨当随时代变”,虽然是笔墨,但你要变化,而且这个挑战不是指你面对工笔画的挑战,而是挑战自己。你要借助工笔这个技法,画出更有意思的东西,找到更有意思的语言。
我在必要的时候会用到工笔这个技法,在不必要的时候绝不会用。这对于我来说非常个人化。我参加了“中国工笔画作品展”的前几届。他们也想引入一些新的观念。工笔画不再是那种平面绘画,他们的策展方式也在改变。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科技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科技 » 工笔遇到当代 一样擦出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