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千年沧桑话建窑

张云建窑以今天福建省建阳为代表,窑址位于今天福建北部建阳水吉镇的后井、池中村、芦花坪、大路后门、牛皮仑等地,以产黑瓷而著称。唐代始创烧,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为极盛时期,后元朝开始茶道衰落,茶风改变,建窑逐渐不济,至清代而终。明代的曹昭在《新增格古要论》中说:“古建窑,建窑器出福建,其碗盏都是撇口色黑而

张云

建窑以今天福建省建阳为代表,窑址位于今天福建北部建阳水吉镇的后井、池中村、芦花坪、大路后门、牛皮仑等地,以产黑瓷而著称。唐代始创烧,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为极盛时期,后元朝开始茶道衰落,茶风改变,建窑逐渐不济,至清代而终。明代的曹昭在《新增格古要论》中说:“古建窑,建窑器出福建,其碗盏都是撇口色黑而滋润,有黄兔斑,滴珠大者真,但体极厚,少见薄者。”这是有关“建窑”两字的最早记录,建窑因此得名。

一、建窑盏的品种

建窑的品种如果细分会有很多,从烧制成功的建窑盏釉色颜色划分,有黑釉、黄釉、柿红釉等;从烧制建窑盏的釉面变化来分又有兔毫、窑变、耀变、油滴等;从胎土的成色来看又分为污泥黑胎、紫褐胎、灰白胎等。我们在此仅从建窑盏的釉面变化简单地介绍一下它们的特点。

1.宋代建窑油滴茶盏

油滴盏的釉面密布着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儿,直径从数毫米之微至针尖大小,形似油滴。“油滴”的形成其实是铁氧化物在釉面富集,冷却后以赤铁矿和磁铁矿等的形式从中析出晶体所致,现在的科学实验测定表明,天目瓷采用的矿物原料有莫来石、石英石、方石英以及足够量的氧化铁,胎土的配方是含三氧化二铝较高的红土与可塑性较大的软泥的合成,有“乌泥”和“紫泥”之称。由于胎土含铁量较高,具备烧成黑釉的良好基础,在瓷器烧结过程中,能够把胎土中富有铁质的成分熔入釉中,在一定的温度下带到釉面上,胎釉结构表明,石灰碱釉黏性大,所以釉厚易挂釉并色调深沉。在黑色釉面上呈银白色晶斑者称“银油滴”,呈赭黄色晶斑的称“金油滴”。如果含有其他矿物质的成分较多会出现彩色的油滴。

油滴茶盏的器形有好几种,主要有碗、碟、瓶等多种型制,油滴盏的器形与坯色需要近距离的仔细观察,特别是要注意茶盏整体体现的斑点的细微区别,从中读出釉面斑点的价值信息。特别是在阳光下观赏,会发现许多奇特的现象,油滴盏具有银色、金黄色、彩色的斑纹,在阳光下由于阳光的反射会发出金色、银色以及其他绚烂的异彩,这种摄人心魄的美是高品位建盏独有的;有些油滴盏会呈现褐色、灰色或金属感不强的斑纹,这种油滴盏的品质就没有前述的品质高,在阳光的照耀下没有变化。

油滴盏上的斑点色彩是作为评价油滴盏品味的重要依据,一般情况下,油滴盏的品质从灰色——褐色——银色——金黄色——彩色这个秩序加以判断,这同时也体现了油滴盏烧制难度与油滴盏表面体现的美感息息相关。一般来说,油滴盏的表面斑点大而清晰且规整,疏密恰当,这样的油滴盏就是上好的佳品。

2.宋代建窑黑釉兔毫盏

兔毫盏是建窑最具代表的产品之一,在黑色釉中透露出均匀细密的筋脉,因形状犹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纤细柔长而得名,民间称“银兔毫”“金兔毫”“蓝兔毫”等。

宋代“兔毫盏”一般以敛口和敞口两种为多见,口大足小,形如我们现在用的小饭碗和漏斗。有些建盏距口沿一厘米处向内凸起圆棱一道,有些没有。宋代“兔毫盏”沉睡地下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建盏本身由于岁月流逝受土壤中各种物质侵蚀,给它们留下的时间的印记。外壁近足三分之一处由于在烧制过程中,釉水下流,口沿部位釉水很薄,甚至还有露胎的迹象,大多是深黄褐色的,釉水上薄下厚,近圈足处自然垂流成泪滴状,建窑盏内胎由于福建不同地区胎土中的含铁量不一样,分别出现黑色、黑褐色、赤褐色、灰白色等不同颜色的胎体,颜色越深,所含的铁就越多,往往腐蚀的也严重,有些建盏胎体给人一种铁渣的感觉。由于当时的加工手法及工具都较现代落后,因此胎土中多含没能完全粉碎的较大颗粒,出现表面粗糙拉手的现象,胎体厚重,造型敦厚古朴,线条自然流畅。还有一个现象,宋建窑盏修坯随意大方,风格比较粗狂,很多建窑盏上的修胎痕迹非常犀利明显,经上釉烧成后还能见到修胎时留下的棱角痕迹。盏壁的厚度约0.2~0.8厘米,最厚处在底部超过1厘米,因此上手较沉,有很明显的压手感。

3.宋代建窑曜变

所谓曜变,就是在黑釉器上出现的灰色或漆黑小斑点,斑点周围有一圈蓝色的晕环,闪闪发亮。黑釉瓷曜变是指釉色黑里发亮,深、浅、蓝相互混杂布满其间。目前,宋代曜变建窑盏只有日本的4只天目曜变器,分别被东京静嘉堂文库、大阪藤田美术馆、京都大德寺龙光院和镰仓大佛次郎私人收藏馆收藏。日本人习惯于把它作为黑釉中最名贵的一个品种,也可能是因为这种黑釉上所浮现的大小不同的结晶斑周围,带有日晕状的光环,含有光辉照耀之意。这4只曜变天目瓷器每7年才开放展览一次。

对于曜变的形成机理,中国学者认为主要是釉的组成、烧成温度、保温时间、釉层厚度和冷却速度等决定的。建盏烧成温度高,是釉面斑纹的需要。温度过低,斑纹稀少,甚至无斑纹,所以建窑鼎盛时期许多黑釉盏是烧兔毫、油滴、曜变时温度过低或还原过头造成的,而不是刻意烧制的。

二、建窑底款介绍

建窑碗盏底款主要有四类:即纪年款、贡用款、姓氏人名款、符号数码以及姓名款等。

第一种纪年款分别出现在福建博物院,一件黑釉兔毫纹束口碗,底刻楷书“雍熙”为北宋太宗年号(984-987年)。还有故宫所藏“大宋明道”款建盏以及1955年南京博物院宋伯胤先生在窑址采集一件匣钵,外壁刻划楷书“绍兴十二年”铭文,为南宋高宗年号(1142年)。但是目前,这样的实物存世量较少,学说界也有争议,认为是后世添加的铭款。

第二种是提供给宫廷或者官府使用的贡用款:在碗(盏)底部或垫饼、匣钵刻有阳文反体或阴文正体楷书“供御”“进盏”或者“官皿”二字,这样的实物存世量较多,而且本人也有十几件这样的建窑盏,是皇室或政府部门使用的证据,由此,我们可以认定宋朝官窑仅指“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的说法不是很准确,至少建窑也有部分产品供应皇宫和政府部门使用的。

第三种为姓名款,我接触到的观点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是窑工或者窑主的姓名;其次是定做建窑盏的客户的姓名。具体谁对谁错,大部分观点还是认为前者的可能性更大。目前器皿上发现的姓氏或名号有“张、张一、黄、吴、孟、王、王甲、陈、陈七、年、合天、郎、金、新”等,一般刻划在器物底部。

第四种是符号数码款等,有“≠、×、O、一、二、九、十一、十二、三十、廿九、卅”等;这些符号与数码可能做为客户定做产品识别标记或烧制数量的记号。

三、建窑和斗茶文化

斗茶,又叫“斗茗”“茗战”,它是古时有闲文化的一种“雅玩”。据《茶录》记载,斗茶之风起源于贡茶之地建安(今福建),是茶民为了评比茶的高低而生成的。斗茶具有很强的胜负的色彩,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唐代,兴于宋代,唐叫“茗战”,宋称“斗茶”,每年春季是新茶制成后茶农、茶客们比新茶优良次劣排名顺序的一种比赛活动。宋人唐庚在《斗茶记》中曰:“政和二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苏东坡就有“岭外惟惠俗喜斗茶”的记述,宋代是极其讲究茶道的时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并著书立说,加以理论化。如风雅皇帝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大观茶论》序曰:“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竞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策之精,争鉴别裁之。”

对于福建建窑盏的认识,自古以来都是各有各的说法,总体上来讲,福建的建窑在历史上的地位应该要得到确认,它虽然不能和宋朝五大名窑相提并论,但是,作为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时尚用具”,其惟妙的艺术成就应该得到我们的推崇;另外,建窑是一个窑系的总称,因此,在福建各地产的建窑盏无论是釉色还是盏胎都有很大的差异,单从胎体颜色来看就有黑铁胎、土红色胎、污泥黑胎、灰白胎等多种。我们对建窑盏的认识随着出土和存世品的不断发现,还会有更多新的认识。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科技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科技 » 千年沧桑话建窑

张云建窑以今天福建省建阳为代表,窑址位于今天福建北部建阳水吉镇的后井、池中村、芦花坪、大路后门、牛皮仑等地,以产黑瓷而著称。唐代始创烧,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为极盛时期,后元朝开始茶道衰落,茶风改变,建窑逐渐不济,至清代而终。明代的曹昭在《新增格古要论》中说:“古建窑,建窑器出福建,其碗盏都是撇口色黑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