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 不走寻常路
崔怡
董其昌(1555年至1636年)22岁开始学习绘画,早期学南宋四家;中期转而学习“元四家”,倡导并创新文人画;晚年老笔纵横,随性随意。他的画讲究文人的随性拙朴,追求淡然天真的格调,致力于重塑山水画的质朴与纯粹。
《中国绘画全集》(以下简称“绘画全集”)共收录董其昌绘画50幅(册),其中41岁到82岁有34幅(册),余下16幅未属年款。从风格概括这些作品分为水墨、设色(浅绛或淡的石青石绿)和青绿,而从技法上则分为以披麻皴为基础线条类、米点皴类或以米点皴为主结合披麻皴类、折带皴类、设色无皴类。本文将梳理绘画全集中收录的董其昌作品,对其从结构、用色、皴法、落款、印鉴等方面进行阐释,以期重新认识他对中国绘画做出的贡献。
构图“不讲理”
董其昌所倡导的文人画,不讲求工致,追求的是发自内心的感觉,画面所呈现出来的物象经常是不合理的。如山石突然多出一块、树从石头中长出、树身接近360度的大回转等。虽然“不讲理”,但整体画面并无不协调感,是因为他深知“有详处必有略处,虚实互用。疏则不深邃,密则不风韵”(《画旨》)。
王己千先生认为董其昌在构图方面的成就是“玩”,他像孩子一样随意创造结构,组合深和浅、干与湿,这使得他没有习气,保持天真的本质,也是后世王时敏、王鉴等人都学他,却无法超越他的原因。
皴擦如“墨戏”
绘画全集中大约有超过20幅(册)董其昌的设色或青绿作品。他的设色作品常用色勾轮廓线,并用颜色泼染远山,有时会用两种颜色泼染且搭配得当,这在其他画家中非常少见。他66岁创作的代表作《秋兴八景图》册页用色雅致脱俗,轮廓用色勾线、远山用色泼染、树木着色朱翠、水线多用淡赭,是构图、用色均水平卓越的精品。董其昌虽然抑北扬南,但他作品中很多追摹北宗二李二赵(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北宋赵伯驹、赵伯骕兄弟)的青绿设色作品,更大胆的使用没骨法。他42岁时的代表作品《燕吴八景图》册页之一“西山雪霁”,采用没骨设色,几乎不用勾皴,用非常大胆的石青和铅白形成反差,“雪”与“山体”中间几乎没有过渡,但非常和谐。
董其昌“以书入画”,其直皴看似柔软却骨力十足,没有书法功底之人是无法绘出的。在他摹学的古人里,对黄公望、倪瓒、二米格外钟爱。披麻皴、米点皴、折带皴是他最常用的皴法。
披麻皴作为董其昌绘画中的基本线条被大量应用。细观书画全集中的董氏作品,披麻皴在其笔下更加灵活多变,在他的《山水图》、《烟江叠嶂图》等作品中,他将披麻皴画成了富有律动感的线条,很多甚至从山石下部律动到山石上部,很像长的牛毛皴,秀逸灵动,颇具笔墨意趣。
董其昌的米点皴洒脱随性,山不勾线,点落而成,皴点中冉冉欲坠蒸汽般的云山雾绕已成。与其说米点皴与董其昌追求自然天趣的文人意境相符,不如说董其昌钟情于“墨戏”,钟情于由米点皴堆积出的云雾中“天闲万马”的悠然之境。他认为黄公望、米友仁活到八九十岁无疾而逝,是因为画中的烟云供养}。他还善于将米点皴与披麻皴结合,观者不觉唐突,别有生趣。
董其昌对倪瓒的赞赏极高,曾说“元季四大家,独倪云林品格尤超”(画旨)。他仿倪瓒作品很多,折带皴法应用很多。也有作品虽然没有用折带皴,但具备倪瓒的笔意,比如构图、中景水线部分等。董其昌画折带皴的特点是枯笔皴擦,线条方硬、杂乱。他的折带皴虽无倪迂的逸笔草草,但个人认为不是他无法画的更简,而是他追求的是倪瓒“工而后淡”、“荒率苍古”的意境和笔法,枯笔擦、浓墨稍湿的苔点是董其昌用墨之长,他必用此来表现山石质拙、天然之趣。
拉倪瓒“垫背”
董其昌自认为50岁后自己的树石大成,承认自己不擅人物、舟车、屋宇,并引此为恨,虽这么说,可还拉着倪瓒垫背,说幸亏有倪瓒在先也画不好这些。
画树董其昌非常强调曲转。在他的《画旨》文集中,关于树的画法记录很多,“画树之窍,只在多曲,虽一枝一节,无有可直者,其向背俯仰,全于曲中取之。树虽直,而生枝发节处必不都直也。”所以我们看到书画全集里他的作品近树曲转之势明显,有的树枝出现非常大的回转,早期作品中树的主干呈现扭转之势。但他也强调“树固要转,而枝不可繁,枝头要敛不可放,树头要放不可紧”、“枯树最不可少,时玉茂林中间出,乃见苍秀”。
董其昌画树叶绝少用夹叶法,多用点叶法、垂叶法、垂藤法等笔法。最常见的是点叶法,也称一字点。他非常善用浓淡墨点叶,树叶浓淡墨变化分布,墨色层次非常分明,密集的部分以多层次表现,而非平面铺开,显示出了树叶的错落和动态,伪作或点染拥塞或因不敢点染显得平板单薄。
董其昌画不了工整细腻的“内行”画,屋宇、舟车、人物只能写意几笔,几乎从来不画面容。他的作品大部分房屋、舟桥没有望之中虚的透视关系,更谈不上折算无亏,基本寥寥几笔大概表现一个形式,但具备生拙之态。绘画全集中一些建筑舟桥相对精致的作品,非常有可能是代笔。
款印有规律
董其昌绘画作品落款通常有“玄宰”、“玄宰画”、“董玄宰”、“其昌”、“董其昌”、“思翁识”等。晚期相对明显的规律是绘画作品落款“玄宰”,书法作品落款“其昌”,但不能一概而论,也有特例出现。绘画作品中“玄宰”的“宰”字悬针拉长,中期和晚期时,不但拉长并向左歪斜。
董其昌的印鉴非常之多,《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中录入了120方,很多印文相同,有的非常相似,但仔细对比刀法、大小有所不同。“董其昌”朱文、白文印就有几十种。从书画全集总结看,“画禅”朱文印、“太史氏”朱文印、“董氏其昌”朱文印、“其”“昌”白文连珠印等在早期中期运用较多(53岁前),“昌”朱文印、“宗伯学士”等印多用于晚期,特别“宗伯学士”印及带有“宗伯”字样的印,是他1625年任南京礼部尚书后的印,故一定是用在70岁以后的。在这之前的作品如果出现,那么就要考虑是否以前的画重新题款盖章,或者是有问题的。
天然禀赋的董其昌在年轻时即被大收藏家项元汴聘为私塾先生,让他深入接触到了项氏丰富的宋元收藏。他提炼宋元书画之精要,为自己的真率、质朴所用,为中国山水绘画、尤其是文人画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终“一超直入”成为中国绘画理论、书画创作、书画收藏不可逾越的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