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带板
朱洁
中国古人均着长袍束腰带,所以对腰带十分讲究,常在腰带上缀饰数块乃至十几块扁平状玉板,这种镶嵌有玉板的腰带称为玉带(见图1)。玉带上的每块玉板称为玉带板或带饰板。玉带板有两种:一是镶在玉带两端的圆角矩形玉带板,称为双铊尾;二是中间多种形制的玉带板,称为玉铐。玉銙有正方形、长方形、半月形、桃形等,正面常雕琢各种浅浮雕图案,也有些是素面的,背面有穿孔,可以缝缀在腰带之上。有的铸有孔或附环,用以悬挂物件。
玉带起源颇早,一般认为始于西周,但从完整性及传世量上来说,目前最早的应见于唐代。
唐代多用皮革制带,并将各式玉饰片(即玉銙)镶缀于革带上。唐代有严格的用銙制度,以玉銙最为贵重,銙数从7至13不等,等级愈高,銙数也愈多。传世的唐代玉銙平面多呈正方形和长方形,近似圆形的也较常见,少见三边直一边圆弧的铊尾。形体较厚,素面较少,一般均浅浮雕出人物、花鸟、动物形象。其中人物形象颇为特殊,多为深目高鼻、身着窄袖褶裤作奏乐或捧物状的胡人形象,背面素面无纹,有结系的穿孔。动物形象也极为丰富多彩,或立或卧,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唐代玉銙在制作时,不出边沿,而是在铲地时留出一点不像框的细边,即只有斜缘,没有阔边。其纹饰雕琢的独特之处在于:先在图案边缘饰以细密的短阴线纹,然后向内缓缓凹下,人物和动物的形象在中部隐起而不见有加工的痕迹,然后再运用较粗的阴线勾勒出细部特征,即为压地隐起的雕琢方法。唐代和田青白玉胡人击鼓带板(见图2),长3.9厘米,宽3厘米,厚0.6厘米,玉质青白,光滑润泽,有黄沁,半圆形。带銙正面正中浮雕一高鼻深目、长发披肩、盘腿而坐的伎乐胡人。胡人面带笑容,右手抚鼓而奏,密集而短细的阴线勾饰出衣着的质感。带銙剔地较深,边棱微向内倾,正中部微微凸出,起突感强,背面素面,有牛鼻穿孔,唐代时代特征十分明显。
五代的玉带板传世品不多,但历史文献的记载让我们知道:五代玉带板与唐代一样没有边框,但不像唐代玉带板的地子由四边向中间内凹,而是地子比较平直。
宋代玉带板在唐五代基础上继续发展,有方形和圆形,带板地子有内凹和平整两类。带板纹饰简练,常见云雁纹、人物纹,人物形象不见番人,多为汉人,且多为男性官吏装束,还有儒家人物带板,人物形态不拘一格,生动自然,更趋向写实化。宋代继续采用细密阴线纹,但线条较唐代精细,道劲流畅,更具飘逸感,比唐代玉带板有过之而无不及。宋代和田清白玉人物带板(见图3),长方形,带銙正面半浮雕一盘腿而坐的道士,道士五官舒展,眉梢眼睛上挑,小嘴长须,身着宽领大袖长袍,衣纹线条流畅,手中捧一只碗钵,人物周围不再有地毯出现,以写实手法雕琢,生活气息更加浓厚。
辽金时代的玉带板继续保留唐代的风格,更具有山林情趣的自然场景入画,所刻鹿虎、花鸟风格写实,自然生动。但在形制上有些区别:带板呈扁长方形,孔穿透到正面,而唐代素面带板呈正方形,背面斜穿孔。金代晚期秋山玉雕卧鹿带板(见图4),长4.8厘米,宽1.1厘米,经国家文物部门鉴定是金代晚期的玉带板,现藏于安徽省文物总店资料室内。带板玉质青白,有黄沁,但油润光滑,扁长方形,镂雕一鹿卧于花石之中,橄榄目,珍珠盘式角,四肢蜷于身下,昂首,躯体健壮,阴线准确地勾饰出花石纹、鹿纹,神情自然,与“秋山”命题的意境相得益彰,是“秋山玉”题材的经典之作,也是辽金时期玉带板常选用的题材。
元代玉带板均为和田玉雕琢,洁净晶莹,常见有正方形、长方形,以四角海棠花瓣状并出宽阔边框最具时代特色:玉匠在雕制玉带板时,在其边沿起两道阴线,边框呈三道阴纹,以中间一条最阔,内外缘两道滚圆,形成光幻变化的浮凸效果。花纹装饰也富有特色,边框内呈现出内凹平整地子,中间浮雕花纹,常见三爪云龙纹,在龙爪及弯曲细部常见大小不等的钻眼,浮凸效果极强。元代和田青白玉福鹿带板(见图5),现藏于安徽省文物总店资料室内。长6.9厘米,宽5.6厘米,厚0.6厘米,玉质温润细密,长方形外框,边缘浮雕有两道凹槽,以便更加突出主题。框内上端镂雕一个外圆内“福”字,下端浮雕一前一后两只鹿对衔一灵芝,鹿角各顶一束灵芝,俗称“珍珠盘”。阴线勾饰鹿纹、灵芝纹,刀法粗犷豪放,山林野趣特别突出,是典型的元代“秋山玉”题材的玉带板。
明代是玉带板的鼎盛时期,数量多,款式统一,雕琢精致,到了明晚期开始衰落。明代玉带板多以和田羊脂白玉雕琢,质地细腻光滑,平面形制多为长方形、方形和桃形,有素面和纹饰两种,还有些镶以金边。明中期玉带板纹饰极其丰富,有云龙纹、鹿纹、狮纹、海水纹及各种花鸟鱼虫、百子图案等,均运用三层透雕即“花下压花”的技艺表示出多层图案。带板地子下凹,锦纹繁茂,衬出主题花纹,层层烘托,里外展示,有较强的立体感,给人以精美异常、巧夺天工之感。此时期由于人们的祈福愿望上升到首位,还出现了许多寓意美好的吉祥图案,纹饰密布器身,耐人寻味。明晚期玉带板发生了变化,玉銙以素面居多,形制质朴,数量增加,且形式有程式,佩法有定制:即玉带板定为20枚,后面7块长方形銙,铊尾在两侧,前面以1块长方形銙为中心,两边依次各佩1块条形銙、3块桃形銙及1块条形銙,左右对称。明代和田白玉镂雕桃形龙纹带板(见图6),高6.32厘米,宽5.7厘米,厚0.7厘米,玉质白润细腻,带板桃形,采用双层透雕,重叠的层次,巧妙安排纹饰,在方寸之间,表现出龙在云纹中、上下盘绕穿云腾雾的神态。龙的周围点缀祥云纹,云纹呈灵芝状。龙突目长嘴呈张开状,体成“S”形,密集的阴线勾饰出斜格鳞纹,龙首正上方镂雕一个“萬”字。因为灵芝代表长寿,这件寓意“万寿无疆”。整件带板刀法传神,线条灵动,寓意吉祥,明代特征显而易见。明代和田青玉牡丹条形带板(见图7),玉质油润泛青,带板正面浮雕出一枝怒放的牡丹花,阴线勾饰花纹、叶纹,刀工有力度,刻痕较深,图案简单,却极具吉祥寓意,牡丹代表富贵,预示“富贵万年”。
清代改易服饰,玉带进入黄昏时期,直至后期废除了玉带制度。尽管如此,清代还是有少量的传世玉带,其承袭明制,但雕琢技法有所改变,多在平整地子上浮突寿意花鸟等,画面不透雕,极具中国传统的吉祥如意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清代和田青玉带板,半圆形,玉质青发灰,带板没有采用压地隐起的雕琢方法,而是在平整地子上浮雕出一回首卧兽,嘴微张,简洁的阴线勾饰出兽纹,背面素面,三穿孔透到正面。整器雕工粗糙,刀工无力,是件典型的清代仿唐代作品(见图8)。
玉带板不是普通的佩玉,只有皇帝、贵族阶层才能佩挂,在古代它是一种身份、权利、财富的象征和标志,所以它无论是材质还是雕琢工艺,都是无比珍贵的,有着较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