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哥COS赏 笔墨风华一世万花
紫鸢
The western painting technologies were very popular among Chinese painter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some discarded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 system and specialized in western paintings, and others made innovations on the basi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s. There were several famous women painters, including He Ningxiang, Lu Xiaoman and Chen Xiaocui etc., emerged in that age, depicting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民国之时,“西风”吹得国内艺术界摇曳多姿,一些人跳出中国传统美学体系,专攻西画,掀起中国油画的第一篇章;还有一些人虽固守国画源流,但也承上启下,独具一代新风。当是时,中国画界也出现了不少女性画家,用她们更新的思想、温婉的笔墨,用中国传统的语言书写着心中情思、眼中世界。
笔墨凝香怀天下
与画家的身份相比,何香凝更广为人知的身份的革命家。她是新中国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女权主义活动家之一。这样的地位让“何香凝”三个字与中国近现代史密不可分,让后人高山仰止,也让人们偶尔甚至遗忘了她的笔墨风采。这样“全能”的女子不仅在民国、即便在现在也不多见。
关于何香凝的履历,很多人早已耳熟于心,她的叛逆、她的“天足”、她的自学成才、她的天赐良缘……从她7岁时每天用剪刀剪断裹脚布的反抗事迹,到她1903年在东京撰写的《敬告我的同胞姐妹》,一个女权主义者的形象仿佛已跃然纸上;从同盟会“元老”、早期的女会员之一,到公然宣布“辞去国民党内的一切职务”的国民党“元老,一心为国、革命到底的信念已与她的名字融为一体。然而,即便没有这些,单凭艺术上的成就,何香凝也完全足以流芳百世。
在日本留学期间,何香凝因为身体原因改学画科,却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竟激发了她的绘画才能。虽然此后的革命事业忙碌而艰辛,她始终未曾搁下画笔。
用“画如其人”来形容何香凝和她的作品再恰当不过。她借画明志,常以松、梅、狮、虎及山川等为题,立意高远,胸怀天下。其笔致圆润、设色淡雅、技法娴熟,深具中国传统文人的神韵风采。
爱恨情仇艺凋零
与何香凝异曲同工的是陆小曼,与画家的身份相比,她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徐志摩的第二任妻子。
如果没有徐志摩,陆小曼还是那个民国才女、沪上名媛;可嫁给徐志摩之后,陆小曼就始终生活在他人的注目和批评之下,变成了一个生活放荡、爱抽鸦片的女人。
不论与徐志摩的婚姻如何,陆小曼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她曾为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担任外交翻译,名闻北京社交界;她拜刘海粟为师学画,并参与中国女子书画会的成立筹备工作;她文学造诣很高,曾出版过多部散文集、诗歌集,还曾翻译过意大利的戏剧和泰戈尔的短篇小说集;她在上海大新公司举办个人画展。是中国早期女性画家中的佼佼者。新中国成立后,她成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足见其笔墨功夫的确是真材实料。陆小曼的作品温婉隽秀、古风盎然,深备名媛风范,其师刘海粟曾评价她的工笔花卉和淡墨山水“颇见宋人院本的传统”。
成也志摩,败也志摩。因为与徐志摩的婚姻,陆小曼在文艺界、社交界的名声愈隆;也是因为与徐志摩的婚姻,人们渐渐忘记了曾有过这样一位才女。
慈悲之恋终无奈
陆小曼有徐志摩,孙多慈则有徐悲鸿,好像那个时代的传统才女总是逃脱不开男人的“阴影”。
孙多慈最广为认知的身份是徐悲鸿的学生和恋人,当年轰轰烈烈的“慈悲之恋”也算文艺界经久不衰的“八卦”了。
那个年代的才子佳人总是格外风流,陆小曼为了徐志摩与王赓离婚,徐悲鸿也为了孙多慈与曾经一同私奔的蒋碧微渐生龃龉。不同的是,陆小曼与徐志摩最终修成正果,哪怕中间夹杂了各种婚外“八卦”,但陆小曼始终是徐志摩遗孀,而徐悲鸿与孙多慈却终是情深缘浅。孙多慈并没有蒋碧微敢于与爱人私奔的勇气,只能在父亲的安排之下嫁给了时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的许绍棣做续弦。
孙多慈的美术功底不凡,兼善中西绘画,1949年随丈夫至台湾,任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主任,后赴美国、法国进修,一生从事艺术创作,在海内外都有一定声誉。
伉俪情深承古韵
那个时代,不乏风流才子,亦不乏神仙眷侣,谢稚柳、陈佩秋夫妇便是其中翘楚。陈佩秋与丈夫谢稚柳伉俪情深、共游艺坛,传为佳话,令人艳羡。而民国女画家至今仍活跃于画坛的,也唯有陈佩秋了。
与大多艺术家从小就立志学艺不同,陈佩秋原本在西南联合大学读的是理工科,22岁时才考入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就读期间,陈佩秋对中国传统绘画情有独钟。1950年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让她有机会大量接触和临摹古代字画,画艺更为精进。
陈佩秋一生追摹传统、醉心笔墨,但也紧随时代发展,不囿于传统。她的作品笔墨线条皆来源于传统,同时又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和启发,注重物象的质感、体积和动感,无论工笔写意、摹古创新,皆典雅清丽、真挚优美。
才华横溢遭天妒
与前几位“大咖”相比,陈小翠这个名字不免让大多数人感到陌生,而事实上,她是民国女画家中不可绕过的人物。
陈小翠生于1907年,天生聪颖, 13岁便能作诗,有“神童”之称。她的父亲陈蝶仙、兄长陈小蝶皆为文人,擅作诗词,而业界却评“陈小蝶诗胜于其父,陈小翠诗又胜于乃兄”,其才华可见一斑。
陈小翠曾师从杨士猷、冯超然学画,尤擅工笔仕女及花卉,画风隽雅清丽,属雍容华贵一路。可惜作品存世不多,今人能见其佳构者寥寥,因此不免画名渐掩。
除了诗词绘画,陈小翠的命运也让后世文人们不断唏嘘。她本与诗人顾佛影有意,无奈父亲嫌贫爱富,愣是棒打鸳鸯,将她嫁与浙江督军汤寿潜之孙汤彦耆为妻。婚后生活自然不幸,不久便以离婚收场。虽未结为伉俪,但陈小翠与顾佛影多年来一直保持书信往来,深情款款,羡煞旁人。这本是一段爱情传奇,然而据陈巨来《陈小翠》一文记述,顾佛影临终前不愿小翠背负不好的名声,遂将其与小翠的唱和诗文付之一炬。
陈小翠在“文革”期间饱受迫害,终于1968年引煤气自尽,走完了才气纵横却命途多舛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