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齐白石《何绍基像》考

张金栋【关键词】何绍基像;齐白石;杨钧;肖像画【摘要】20世纪90年代,笔者整理河北省博物馆所藏何绍基书法墨迹时,发现一幅极为珍贵的齐白石绘《何绍基像》,其用笔细腻,立体感强,曲尽传神之妙,令人叹为观止。本文对《何绍基像》作了较为翔实的介绍,并对其流传经过、绘制时间和地点、底本情况、创作过程等进行了考证

张金栋

【关键词】何绍基像;齐白石;杨钧;肖像画

【摘 要】20世纪90年代,笔者整理河北省博物馆所藏何绍基书法墨迹时,发现一幅极为珍贵的齐白石绘《何绍基像》,其用笔细腻,立体感强,曲尽传神之妙,令人叹为观止。本文对《何绍基像》作了较为翔实的介绍,并对其流传经过、绘制时间和地点、底本情况、创作过程等进行了考证。

齐白石乃我国画坛巨匠,其作品存世量数以万计。 可是,在其艺术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肖像画却极为少见。20世纪90年代,笔者与高朝英同志整理河北省博物馆所藏何绍基书法墨迹时,曾发现一幅极为珍贵的齐白石绘《何绍基像》,并作了初步研究,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及时发表。兹检旧稿,略作修改予以刊发,以飨同好, 就教方家。

河北省博物馆庋藏有《何叟手迹》四册(现归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1],其首册为蝴蝶装, 纵31厘米,横26.8厘米。前面素页有罗振玉隶书题 “东洲墨妙”四字,第一开为齐白石用炭笔绘何绍基半身肖像——《翁遗像》(以下称《何绍基像》)。该像为纸本,椭圆形,长径21.7厘米,宽径14.5厘米。画像中的何绍基年近古稀,头戴瓜皮帽,身著对襟马褂,满鬓斑白,面庞清癯,精神矍铄。 左侧题“翁遗像,齐璜临道州何氏家藏本”,钤“萍翁”“名余曰璜字余曰频生”二白文印。

《何叟手迹》册原为杨钧“白心草堂”故物。杨钧(1881—1940),字重子,号白心,晚号怕翁,湖南湘潭人。民国初年,杨钧在长沙东门外筑小屋——白心草堂。册中钤有多方“白心草堂”印章。

《何叟手迹》册中的罗振玉题乃书于素页上,是为后题。署款曰“己巳暮春,松翁罗振玉署于辽东扶桑町寓居之岁寒堂” 。己巳为1929年。从罗氏题的时间、地点,可推知到了1929年,《何叟手迹》册已由湖南长沙杨氏“白心草堂”辗转至辽宁旅顺罗氏“岁寒堂”。1931年春,罗氏于旅顺扶桑町建“大云书库”,此册或是“大云书库”藏品之一。大约在上世纪40年代,《何叟手迹》册又归谌厚慈所藏。

谌厚慈(1900—1977),河北迁安县人。1922年入上海法政大学。1926年参加北伐。1928年,发表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言论,遭通缉,流亡国外。1933年,参加抗日同盟军。建国后,任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参事室主任等。1953年,谌先生将所收藏的书画捐献给河北省博物馆, 《何叟手迹》册就是其中之一。

综上,《何叟手迹》册或者说《何绍基像》的递藏关系为:杨钧—罗振玉—谌厚慈—河北省博物馆。

齐白石云:“光绪十五年(1889),我二十七岁……。那时照相还没盛行,画像这一行手艺,生意是很好的。画像,我们家乡叫做描容,是描画人的容貌的意思,有钱的人在生前总要画几幅小照玩玩,死了也要画一幅遗容,留作纪念。我从萧芗陔师傅和文少可那里,学会了这行手艺。” [2]有学者对齐白石的肖像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如马宝杰先生指出:“清末以来,随着西方绘画的传入,城市和农村都流行一种‘擦炭画,有的依照相片打格放大,有的是对着真人写生。其基本方法缘自西画的素描,以明暗块面造型画出体积感,而不同于传统的勾勒添色的方法。……齐白石从萧芗陔与文少可那里学会了这种画法,……从27岁到40岁,他一直作为肖像画家活动在湘潭各地,画了大量肖像,可惜多数未流传下来。”[3]可见齐白石从27岁学会画肖像的技法后,到40岁的十几年间,主要在家乡湘潭从事绘肖像画活动。齐白石所绘的这帧《何绍基像》无纪年、地点,是何时所绘,所绘地点为何处,试作分析如次:

首先,该像题款书体乃金农(冬心)体。杨仁恺先生云:白石老人“书体数变,先学馆阁体,1896年至1904年8年中属何绍基系统,1905年在北京遇李筠庵,改学魏碑《爨龙颜》,已进入43岁,所作行楷近金冬心,50岁以后行书学李北海,而楷法仍未脱尽碑版影响。” [4]由智超先生亦云:“1903年,他(齐白石)由西安到北京,认识了李筠庵,学习过《张玄墓志》《爨龙颜碑》等碑刻。翌年,又专习金农,这一时期的题画款识完全是那种奇古方扁,半隶半行的冬心体。他对金农书法的了解,早在1902年,当时在西安观赏到‘扬州八怪的书画册后,对金农情有独钟,直到1916年仍然在穷究金农的笔墨意趣。樊樊山《白石诗稿》序中曾说:‘濒生书画,皆力追冬心。 ” [5]是知齐白石用金农体题画应始于1904年的42岁,至1916年54岁时意犹未尽。目前笔者见到齐白石用金农体题款的绘画最晚者是癸酉年(1933)的《莲池书院图》。看来,齐氏用金农体题画的时间上限为1904年,下限为1933年,即42—71岁。

其二,该像钤印有 “萍翁”白文印。齐白石取号“萍翁”,应是50岁时居住湘潭茹家冲寄萍堂时所取。张次溪先生云:齐白石“在壬子那年(1912),已是50岁的人,感觉到老之将至,所以《秋日山行》的诗中,有句说:‘心事已如霜杀草,年光不似水回滩。因为频年作客在外,像萍飘似的,‘萍翁这个别号,就是那时取的。他《画老来红》诗道:‘年过五十字萍翁,老转童颜计已穷。今日醉归扶对镜,朱颜不让老来红。” [6]可见所钤“萍翁”印的时间上限应为1912年,齐氏50岁。

其三,该像位于《何叟手迹》首册第一开,其装裱的方法有别于册中信札、诗稿。信札、诗稿装裱乃用挖嵌技法,而画像是粘贴的,即将像绘好,精心粘贴,再题款、钤印,也就是说,画像的时间要晚于册页的装裱时间。由此而联想到册中的王运、郭立山等在癸丑年(1913)、谭泽于丁巳年(1914)题跋,此像的绘制时间应与之相当,即杨钧将何绍基信札、诗稿装裱成册后,请王运、郭立山、谭泽等为之题跋,请齐白石为之画像。查《白石老人自述》云:“民国二年(1913),我五十一岁。我自五出五归以后,希望终老家乡,不再作远游之想。住的茹家冲新宅,经我连年布置,略有可观。……我奔波了半辈子,总算有了一个比较安逸的容身之所了。”[7]1913年和1914年,齐白石居于湘潭茹家冲寄萍堂,生活较为安定自足,而湘潭与省会长沙比邻,交通便利。又因齐白石与杨钧既是同乡,又是同门弟子,二人交情甚笃。杨钧云:“齐白石为余三十年旧交,客馆余斋,年必数月。” [8]看来,齐白石为之绘此像当在情理之中。

由上所考,将《何绍基像》所绘时间定在1913—1914年、地点为湖南长沙应大致不误。

在清末民初,画家绘制肖像画“有的依照相片打格放大,有的是对着真人写生”。 而齐白石所绘《何绍基像》却是“临道州何氏家藏本”,这恐怕是何绍基在世时照相术尚未普及、未能留下照片的缘故;再者,何绍基卒于1873年,齐白石年方10岁,尚辍学在家,砍柴牧牛,遑论对着真人写生了。而所临摹的“道州何氏家藏本”是何等模样,却萦绕笔者心头多年。经多方查寻,发现湖南省博物馆藏有一幅《何绍基画像》[9],其右上角楷书题:“资政大夫子贞府君像”,当为何氏后裔家中所藏无疑,是信而有征的,极为难得。《何绍基像》与之相较,容貌酷肖,毫无疑问,湖南省博物馆所藏的《何绍基画像》应该就是齐白石所说的“道州何氏家藏本”。需要说明的是,齐白石并不是简单的临摹,而是经过一番构思的再创作。

沈宗骞云: “传神写照由来最古,盖以能传古圣先贤之神垂诸后世也。” [10] 湖南省博物馆所藏的《何绍基画像》,主要目的是成教化,助人伦,慎终追远,“垂诸后世也” ,故画师采用传统的绘画技法、颜料、工具,绘何绍基头戴红顶花翎,身著大红蟒袍,正襟危坐在虎皮圈椅上,不威自严。其尺幅较大,构图稳重,造型严谨,用笔工整,设色凝重,令观者起敬起慕。

齐白石所绘《何绍基像》却与之有别,笔者认为至少应有以下几点:

首先,该像乃齐白石为杨钧所绘。杨钧乃湖湘名士,“四岁丧父,赖母李氏教养之,六岁即喜学唐碑,越七载,兄度示以《郑文公碑》《张猛龙》造像诸种,乃临北碑。又三载,晤清道人,碑学益邃,自是习北碑殆遍。又六载,游日本,既四载,返国,任各校教授,然必日作字,且已由北碑入汉碑。民国初,乃独居草堂,不问世事,惟作字著书。乙巳春,更学画,笔趣与明季傅真山、吴塞翁、汪无瑞、垢道人、梅瞿山诸老近,又夙善篆刻,章法出碑版古印,刀法则颉颃同县齐璜,而卷轴气过之,……诗文效湘绮翁,卒自晋于古,……学者则颂先生为五绝,谓诗、文、书、画、篆刻,并造其极也。” [11]杨氏格高志远,若令其满意,则十分不易。

其二,齐白石怀抱高洁,诗、书、画、篆刻四绝,犹善肖像画,技法高超,非一般画师可比。

其三,齐白石虽无缘得瞻何绍基风采,却对这位乡贤大儒仰慕已久,如他早年刻苦临摹何体书法,深入其髓,达到酷似的程度;而对何绍基的道德文章以及音容笑貌等情况应从老师王运处获知一些,因为王运曾与何绍基“消息甚密”,时有过从[12]。故而齐白石较常人更为熟谙何氏其人其事。

其四,齐白石在动笔绘写之前,对《何叟手迹》册中的信札、诗稿一一展对,细细观赏,并在册中钤“频生眼福”“齐白石观”朱文印(图六)。笔者认为齐白石在观赏中已构思了何氏画像,故画像与信札、诗稿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其五,何绍基“于学无所不窥,博涉群书,于六经子史皆有著述,……其为诗天才俊逸,奇趣横生,一归于温柔敦厚之旨。……书法具体颜平原,上溯周秦两汉古篆籀,下至六朝南北碑版……海内求书者门若市,京师为之纸贵。” [13]何氏能够传世不朽的是道德文章、诗歌与书法艺术,而非政绩和官品。齐白石在对临“道州何氏家藏本”时,就将官服改为便服,使二品达官变为鸿学硕儒;将全身改为半身,突出了精神面貌;将长方形改为椭圆形,新颖别致,生动自然。在绘画工具与绘画材料上亦异于传统,改用炭笔绘写的 “擦炭画”,使人物形象更加逼真。并且充分发挥自己在肖像画上的特长,以形写神,心摹手追,线条轻重恰合,浓淡得宜,传神阿睹,曲尽其妙,令观者无不起高山景行之思。故笔者认为,《何绍基像》虽以湖南省博物馆藏《何绍基画像》为底本,二者却有质的不同。

齐白石所绘的肖像画均为早年之作,也就是尚未出名时的作品,故不为时人所重,流传下来的微乎其微。杨仁凯先生云:“经我过眼的白石老人作品,人物、花鸟、草虫、山水诸作,包括原作与印刷品在内,不下千余件,惟独肖像画见到就此三帧(即《黎夫人像轴》《沁园夫子小像轴》《沁园夫人小像轴》,辽宁省博物馆藏)。”[14]杨先生一生从事书画鉴定,过眼书画无数,方见到三帧,可见其罕。近年又陆续发现了三帧,即湘潭齐白石纪念馆藏《胡沁园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谭文勤公像》、齐良迟藏《邓有光像》[15]。笔者未能见到以上6帧原作,仅从印刷图片看,能与《何绍基像》媲美者仅有《谭文勤公像》。但是,《谭文勤公像》左下角隶书题款“庚戌秋日湘潭齐璜敬摹”,书体乃学《曹全碑》《乙瑛碑》一路,异于齐白石手笔,似为他人后添款,令人对其真实性有所质疑。故笔者认为,《何绍基像》是目前齐白石存世肖像画中最好的一帧。又因其画小艺大,联袂了湖湘三杰,即何氏像、齐氏绘、杨氏藏,或可称之“三绝”,故而极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研究齐白石绘画艺术不可或缺的作品。

————————

[1]有关《何叟手迹》册的简要介绍,请见高朝英:《何绍基手札七通考释》,《文物春秋》2012年2期。

[2][7]齐白石,张次溪:《白石老人自述》,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

[3]马宝杰:《齐白石画研究》,《辽宁省博物馆馆刊》2007年1期。

[4] 杨仁凯:《齐白石老人早期书画及写真技法考》,载《杨仁凯书画鉴定集》,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第159页。

[5]由智超:《齐白石书法艺术概说》,载《中国名家法书·齐白石/法书集》,文物出版社,1997年。

[6]张次溪:《齐白石的一生》,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

[8] 杨钧:《草堂之灵》,岳麓书社,1985年,第93页。

[9] 陈建明主编:《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一期,彩图四九,《船山学刊》杂志社编辑出版,2004年。

[10] 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载安澜编:《画论丛刊》,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第363页。

[11] 李洞庭:《杨白心先生墓志铭》,载湖南省文献委员会编:《湖南文献汇编》,1948年,第200—201页。

[12] 《何叟手迹》王运跋云:“贞翁手简各幅皆甲子后作,其时与余消息甚密……。”甲子,为同治三年(1864),是年王运由广东回到长沙,与主讲城南书院的何绍基结为忘年,时有过从。

[13]清·林昌彝:《何绍基小传》,载《何绍基诗文集》,岳麓书社,1992年,第1074页。

[14]同[4],第158—160页。

[15]徐改:《中国名画家全集·齐白石》,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8、50—51页。

由上所考,将《何绍基像》所绘时间定在1913—1914年、地点为湖南长沙应大致不误。

在清末民初,画家绘制肖像画“有的依照相片打格放大,有的是对着真人写生”。 而齐白石所绘《何绍基像》却是“临道州何氏家藏本”,这恐怕是何绍基在世时照相术尚未普及、未能留下照片的缘故;再者,何绍基卒于1873年,齐白石年方10岁,尚辍学在家,砍柴牧牛,遑论对着真人写生了。而所临摹的“道州何氏家藏本”是何等模样,却萦绕笔者心头多年。经多方查寻,发现湖南省博物馆藏有一幅《何绍基画像》[9],其右上角楷书题:“资政大夫子贞府君像”,当为何氏后裔家中所藏无疑,是信而有征的,极为难得。《何绍基像》与之相较,容貌酷肖,毫无疑问,湖南省博物馆所藏的《何绍基画像》应该就是齐白石所说的“道州何氏家藏本”。需要说明的是,齐白石并不是简单的临摹,而是经过一番构思的再创作。

沈宗骞云: “传神写照由来最古,盖以能传古圣先贤之神垂诸后世也。” [10] 湖南省博物馆所藏的《何绍基画像》,主要目的是成教化,助人伦,慎终追远,“垂诸后世也” ,故画师采用传统的绘画技法、颜料、工具,绘何绍基头戴红顶花翎,身著大红蟒袍,正襟危坐在虎皮圈椅上,不威自严。其尺幅较大,构图稳重,造型严谨,用笔工整,设色凝重,令观者起敬起慕。

齐白石所绘《何绍基像》却与之有别,笔者认为至少应有以下几点:

首先,该像乃齐白石为杨钧所绘。杨钧乃湖湘名士,“四岁丧父,赖母李氏教养之,六岁即喜学唐碑,越七载,兄度示以《郑文公碑》《张猛龙》造像诸种,乃临北碑。又三载,晤清道人,碑学益邃,自是习北碑殆遍。又六载,游日本,既四载,返国,任各校教授,然必日作字,且已由北碑入汉碑。民国初,乃独居草堂,不问世事,惟作字著书。乙巳春,更学画,笔趣与明季傅真山、吴塞翁、汪无瑞、垢道人、梅瞿山诸老近,又夙善篆刻,章法出碑版古印,刀法则颉颃同县齐璜,而卷轴气过之,……诗文效湘绮翁,卒自晋于古,……学者则颂先生为五绝,谓诗、文、书、画、篆刻,并造其极也。” [11]杨氏格高志远,若令其满意,则十分不易。

其二,齐白石怀抱高洁,诗、书、画、篆刻四绝,犹善肖像画,技法高超,非一般画师可比。

其三,齐白石虽无缘得瞻何绍基风采,却对这位乡贤大儒仰慕已久,如他早年刻苦临摹何体书法,深入其髓,达到酷似的程度;而对何绍基的道德文章以及音容笑貌等情况应从老师王运处获知一些,因为王运曾与何绍基“消息甚密”,时有过从[12]。故而齐白石较常人更为熟谙何氏其人其事。

其四,齐白石在动笔绘写之前,对《何叟手迹》册中的信札、诗稿一一展对,细细观赏,并在册中钤“频生眼福”“齐白石观”朱文印(图六)。笔者认为齐白石在观赏中已构思了何氏画像,故画像与信札、诗稿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其五,何绍基“于学无所不窥,博涉群书,于六经子史皆有著述,……其为诗天才俊逸,奇趣横生,一归于温柔敦厚之旨。……书法具体颜平原,上溯周秦两汉古篆籀,下至六朝南北碑版……海内求书者门若市,京师为之纸贵。” [13]何氏能够传世不朽的是道德文章、诗歌与书法艺术,而非政绩和官品。齐白石在对临“道州何氏家藏本”时,就将官服改为便服,使二品达官变为鸿学硕儒;将全身改为半身,突出了精神面貌;将长方形改为椭圆形,新颖别致,生动自然。在绘画工具与绘画材料上亦异于传统,改用炭笔绘写的 “擦炭画”,使人物形象更加逼真。并且充分发挥自己在肖像画上的特长,以形写神,心摹手追,线条轻重恰合,浓淡得宜,传神阿睹,曲尽其妙,令观者无不起高山景行之思。故笔者认为,《何绍基像》虽以湖南省博物馆藏《何绍基画像》为底本,二者却有质的不同。

齐白石所绘的肖像画均为早年之作,也就是尚未出名时的作品,故不为时人所重,流传下来的微乎其微。杨仁凯先生云:“经我过眼的白石老人作品,人物、花鸟、草虫、山水诸作,包括原作与印刷品在内,不下千余件,惟独肖像画见到就此三帧(即《黎夫人像轴》《沁园夫子小像轴》《沁园夫人小像轴》,辽宁省博物馆藏)。”[14]杨先生一生从事书画鉴定,过眼书画无数,方见到三帧,可见其罕。近年又陆续发现了三帧,即湘潭齐白石纪念馆藏《胡沁园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谭文勤公像》、齐良迟藏《邓有光像》[15]。笔者未能见到以上6帧原作,仅从印刷图片看,能与《何绍基像》媲美者仅有《谭文勤公像》。但是,《谭文勤公像》左下角隶书题款“庚戌秋日湘潭齐璜敬摹”,书体乃学《曹全碑》《乙瑛碑》一路,异于齐白石手笔,似为他人后添款,令人对其真实性有所质疑。故笔者认为,《何绍基像》是目前齐白石存世肖像画中最好的一帧。又因其画小艺大,联袂了湖湘三杰,即何氏像、齐氏绘、杨氏藏,或可称之“三绝”,故而极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研究齐白石绘画艺术不可或缺的作品。

————————

[1]有关《何叟手迹》册的简要介绍,请见高朝英:《何绍基手札七通考释》,《文物春秋》2012年2期。

[2][7]齐白石,张次溪:《白石老人自述》,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

[3]马宝杰:《齐白石画研究》,《辽宁省博物馆馆刊》2007年1期。

[4] 杨仁凯:《齐白石老人早期书画及写真技法考》,载《杨仁凯书画鉴定集》,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第159页。

[5]由智超:《齐白石书法艺术概说》,载《中国名家法书·齐白石/法书集》,文物出版社,1997年。

[6]张次溪:《齐白石的一生》,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

[8] 杨钧:《草堂之灵》,岳麓书社,1985年,第93页。

[9] 陈建明主编:《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一期,彩图四九,《船山学刊》杂志社编辑出版,2004年。

[10] 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载安澜编:《画论丛刊》,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第363页。

[11] 李洞庭:《杨白心先生墓志铭》,载湖南省文献委员会编:《湖南文献汇编》,1948年,第200—201页。

[12] 《何叟手迹》王运跋云:“贞翁手简各幅皆甲子后作,其时与余消息甚密……。”甲子,为同治三年(1864),是年王运由广东回到长沙,与主讲城南书院的何绍基结为忘年,时有过从。

[13]清·林昌彝:《何绍基小传》,载《何绍基诗文集》,岳麓书社,1992年,第1074页。

[14]同[4],第158—160页。

[15]徐改:《中国名画家全集·齐白石》,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8、50—51页。

由上所考,将《何绍基像》所绘时间定在1913—1914年、地点为湖南长沙应大致不误。

在清末民初,画家绘制肖像画“有的依照相片打格放大,有的是对着真人写生”。 而齐白石所绘《何绍基像》却是“临道州何氏家藏本”,这恐怕是何绍基在世时照相术尚未普及、未能留下照片的缘故;再者,何绍基卒于1873年,齐白石年方10岁,尚辍学在家,砍柴牧牛,遑论对着真人写生了。而所临摹的“道州何氏家藏本”是何等模样,却萦绕笔者心头多年。经多方查寻,发现湖南省博物馆藏有一幅《何绍基画像》[9],其右上角楷书题:“资政大夫子贞府君像”,当为何氏后裔家中所藏无疑,是信而有征的,极为难得。《何绍基像》与之相较,容貌酷肖,毫无疑问,湖南省博物馆所藏的《何绍基画像》应该就是齐白石所说的“道州何氏家藏本”。需要说明的是,齐白石并不是简单的临摹,而是经过一番构思的再创作。

沈宗骞云: “传神写照由来最古,盖以能传古圣先贤之神垂诸后世也。” [10] 湖南省博物馆所藏的《何绍基画像》,主要目的是成教化,助人伦,慎终追远,“垂诸后世也” ,故画师采用传统的绘画技法、颜料、工具,绘何绍基头戴红顶花翎,身著大红蟒袍,正襟危坐在虎皮圈椅上,不威自严。其尺幅较大,构图稳重,造型严谨,用笔工整,设色凝重,令观者起敬起慕。

齐白石所绘《何绍基像》却与之有别,笔者认为至少应有以下几点:

首先,该像乃齐白石为杨钧所绘。杨钧乃湖湘名士,“四岁丧父,赖母李氏教养之,六岁即喜学唐碑,越七载,兄度示以《郑文公碑》《张猛龙》造像诸种,乃临北碑。又三载,晤清道人,碑学益邃,自是习北碑殆遍。又六载,游日本,既四载,返国,任各校教授,然必日作字,且已由北碑入汉碑。民国初,乃独居草堂,不问世事,惟作字著书。乙巳春,更学画,笔趣与明季傅真山、吴塞翁、汪无瑞、垢道人、梅瞿山诸老近,又夙善篆刻,章法出碑版古印,刀法则颉颃同县齐璜,而卷轴气过之,……诗文效湘绮翁,卒自晋于古,……学者则颂先生为五绝,谓诗、文、书、画、篆刻,并造其极也。” [11]杨氏格高志远,若令其满意,则十分不易。

其二,齐白石怀抱高洁,诗、书、画、篆刻四绝,犹善肖像画,技法高超,非一般画师可比。

其三,齐白石虽无缘得瞻何绍基风采,却对这位乡贤大儒仰慕已久,如他早年刻苦临摹何体书法,深入其髓,达到酷似的程度;而对何绍基的道德文章以及音容笑貌等情况应从老师王运处获知一些,因为王运曾与何绍基“消息甚密”,时有过从[12]。故而齐白石较常人更为熟谙何氏其人其事。

其四,齐白石在动笔绘写之前,对《何叟手迹》册中的信札、诗稿一一展对,细细观赏,并在册中钤“频生眼福”“齐白石观”朱文印(图六)。笔者认为齐白石在观赏中已构思了何氏画像,故画像与信札、诗稿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其五,何绍基“于学无所不窥,博涉群书,于六经子史皆有著述,……其为诗天才俊逸,奇趣横生,一归于温柔敦厚之旨。……书法具体颜平原,上溯周秦两汉古篆籀,下至六朝南北碑版……海内求书者门若市,京师为之纸贵。” [13]何氏能够传世不朽的是道德文章、诗歌与书法艺术,而非政绩和官品。齐白石在对临“道州何氏家藏本”时,就将官服改为便服,使二品达官变为鸿学硕儒;将全身改为半身,突出了精神面貌;将长方形改为椭圆形,新颖别致,生动自然。在绘画工具与绘画材料上亦异于传统,改用炭笔绘写的 “擦炭画”,使人物形象更加逼真。并且充分发挥自己在肖像画上的特长,以形写神,心摹手追,线条轻重恰合,浓淡得宜,传神阿睹,曲尽其妙,令观者无不起高山景行之思。故笔者认为,《何绍基像》虽以湖南省博物馆藏《何绍基画像》为底本,二者却有质的不同。

齐白石所绘的肖像画均为早年之作,也就是尚未出名时的作品,故不为时人所重,流传下来的微乎其微。杨仁凯先生云:“经我过眼的白石老人作品,人物、花鸟、草虫、山水诸作,包括原作与印刷品在内,不下千余件,惟独肖像画见到就此三帧(即《黎夫人像轴》《沁园夫子小像轴》《沁园夫人小像轴》,辽宁省博物馆藏)。”[14]杨先生一生从事书画鉴定,过眼书画无数,方见到三帧,可见其罕。近年又陆续发现了三帧,即湘潭齐白石纪念馆藏《胡沁园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谭文勤公像》、齐良迟藏《邓有光像》[15]。笔者未能见到以上6帧原作,仅从印刷图片看,能与《何绍基像》媲美者仅有《谭文勤公像》。但是,《谭文勤公像》左下角隶书题款“庚戌秋日湘潭齐璜敬摹”,书体乃学《曹全碑》《乙瑛碑》一路,异于齐白石手笔,似为他人后添款,令人对其真实性有所质疑。故笔者认为,《何绍基像》是目前齐白石存世肖像画中最好的一帧。又因其画小艺大,联袂了湖湘三杰,即何氏像、齐氏绘、杨氏藏,或可称之“三绝”,故而极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研究齐白石绘画艺术不可或缺的作品。

————————

[1]有关《何叟手迹》册的简要介绍,请见高朝英:《何绍基手札七通考释》,《文物春秋》2012年2期。

[2][7]齐白石,张次溪:《白石老人自述》,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

[3]马宝杰:《齐白石画研究》,《辽宁省博物馆馆刊》2007年1期。

[4] 杨仁凯:《齐白石老人早期书画及写真技法考》,载《杨仁凯书画鉴定集》,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第159页。

[5]由智超:《齐白石书法艺术概说》,载《中国名家法书·齐白石/法书集》,文物出版社,1997年。

[6]张次溪:《齐白石的一生》,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

[8] 杨钧:《草堂之灵》,岳麓书社,1985年,第93页。

[9] 陈建明主编:《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一期,彩图四九,《船山学刊》杂志社编辑出版,2004年。

[10] 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载安澜编:《画论丛刊》,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第363页。

[11] 李洞庭:《杨白心先生墓志铭》,载湖南省文献委员会编:《湖南文献汇编》,1948年,第200—201页。

[12] 《何叟手迹》王运跋云:“贞翁手简各幅皆甲子后作,其时与余消息甚密……。”甲子,为同治三年(1864),是年王运由广东回到长沙,与主讲城南书院的何绍基结为忘年,时有过从。

[13]清·林昌彝:《何绍基小传》,载《何绍基诗文集》,岳麓书社,1992年,第1074页。

[14]同[4],第158—160页。

[15]徐改:《中国名画家全集·齐白石》,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8、50—51页。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科技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科技 » 齐白石《何绍基像》考

张金栋【关键词】何绍基像;齐白石;杨钧;肖像画【摘要】20世纪90年代,笔者整理河北省博物馆所藏何绍基书法墨迹时,发现一幅极为珍贵的齐白石绘《何绍基像》,其用笔细腻,立体感强,曲尽传神之妙,令人叹为观止。本文对《何绍基像》作了较为翔实的介绍,并对其流传经过、绘制时间和地点、底本情况、创作过程等进行了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