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内蒙古地区各民族文物考古概论

内蒙古地区各民族文物考古概论姚立媛[摘要]中国是由多个民族组成,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及历史。基于这一背景,本文主要对内蒙古地区古往今来各民族的文物及考古历史进行简单论述,着重从瓷器等日常用具入手,论述各民族的文物特点,以期将古文化更为直观地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共同寻找与感受古代文物之美。[关键词]内

内蒙古地区各民族文物考古概论

姚立媛

[摘要]中国是由多个民族组成,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及历史。基于这一背景,本文主要对内蒙古地区古往今来各民族的文物及考古历史进行简单论述,着重从瓷器等日常用具入手,论述各民族的文物特点,以期将古文化更为直观地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共同寻找与感受古代文物之美。

[关键词]内蒙古 民族 文物 考古 异同

一、曾经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的各民族组成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由许多民族组成的国家,现存56个民族及其古代先祖,从古至今一直共同生活在这里。大部分民族都是中国的土著民族,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先民经历了许多次迁徙、融合。

在中国北部,有广袤的蒙古草原。大草原由沙漠、戈壁等自然条件分为两部分:内蒙古(漠南)、外蒙古(内蒙古)。在内蒙古草原上,曾经先后生活过许多民族:北狄、东胡、林胡、娄烦、匈奴、乌恒、鲜卑、突厥、回纥、蒙古等。他们都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游牧、狩猎。自公元前400年,匈奴在蒙古草原上建立政权之后的几千年里,草原上的各民族就从未间断和中原地区的往来。

春秋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匈奴、东胡人就生活在如今的内蒙古地区;战国末期,燕、赵、秦等国先后将领土扩张到如今的内蒙古地区,推广“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就曾在如今的呼和浩特地区兴建云中城,燕国将领秦开曾在内蒙地区击败东胡后,在赤峰市地区建立城市。秦朝、汉朝也曾在内蒙地区设立行政机构,以管辖当地。自秦朝自统一六国之后,就将原来各国修筑的防御匈奴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万里长城。而在秦朝以后中原民族与内蒙古地区的各民族仍有过多次迁徙、融合,形成了汉族的前身华夏民族。

二、各民族文物的异同

内蒙古地区的民族构成自古以来是由多个民族组成,各地区、各民族之间存在着时而战争、时而亲密且相互依存的复杂关系。内蒙古地区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各地自然条件相差很大,导致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有较大差距。民族之间由于其文化及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很大不同。本文仅从瓷器等日常用具人手,论述各民族的文物特点。

(一)公元前3000多年存在于内蒙古地区的仰韶文化,已经有发达的制陶业。从考古发现及相关史料来看,仰韶文化已经较好地掌握了一些制陶工序及绘画工艺。但彩陶细节上略有不同,早期流行红底黑彩,中期以白色或红色为底,上涂其他颜色纹饰。

(二)哈民遗址,其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左右,位于通辽市科左中旗舍伯吐镇东南约30公里处,出土大量陶器如陶壶、陶罐等,石器如石斧、石杵等,还出土了大量的精美玉器,还发现了加工玉器的胚料,一部分玉器的形状与同时期的辽西红山文化类似。其中出土的陶器大多数为砂质陶器,含砂匀称,细密,多数为泥质或夹砂质。其表面多为红、黄褐色,且内壁多为黑灰色且经过打磨。器壁厚度匀称。因出土陶器材质坚硬,推测其烧制过程中温度较高。此外,形状多样,有陶壶、陶罐、陶钵等,还有少数陶饼等特殊形状。多以麻点、方格、为纹饰,也有一部分无纹饰。而生产类用具则多为石器,大部分由琢、磨制成。

(三)东胡文化的文物代表:陶器,器形简单,砍砸用的石器居多。出土的兵器有双侧曲刃青铜短剑,也有一些刃部为直线的青铜短剑。呼伦贝尔地区西乌珠尔苏木“独木棺遗址”以西海拉尔河北岸台地沙化地出土货币有贝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磨背式货币,说明当时东胡民族已经与中原地区有贸易往来。贝币是钱币的前身,直到秦代统一币制之后才退出历史舞台。

(四)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为公元前2000左右,与中国历史中的夏朝大致处在一个历史时期。其出土的文物多为陶器、石器,骨器及玉器较少。陶器以砂陶、泥陶为主。夹砂陶以灰、褐色为主。绳纹加划纹为主,石器多为粗制。在三座城遗址处,还发现三幅岩画,一部分谷物籽实,而且发现了两个有象征意义的字符,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五)契丹族是发源于内蒙古高原上的民族,并在公元10世纪初在中国北方建立契丹王朝(亦称大辽)。其生活习性由开始的游牧转为定居,手工业随着定居而发展起来。其中制瓷业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辽瓷,是古代各民族各时期陶瓷中的一朵奇花,是契丹民族继承和发扬了中原王朝的传统技术,吸收当时各国新工艺的同时,开创的一种新的具有极强民族特色的瓷器。其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游牧民族的特征,反映了当时契丹民族勇敢、务实、强悍的民族特质,也是当时经济、文化等社会状况的浓缩,也表现了契丹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契丹王朝期间,在内蒙古地区赤峰的缸瓦窑,以烧制白色瓷器为主,兼有白瓷黑花器、辽三彩及单色釉陶器等。其中白瓷多为粗白瓷,胎质粗、颗粒大,常含有杂质。其代表作为白釉黑彩罐、白釉剔花梅瓶。契丹族由于其游牧民族性质,导致其瓷器也多具有游牧民族特色,如皮囊壶(又称鸡冠壶)、鸡腿瓶、风首瓶、长颈瓶等,都是中原地区罕见品种,成为近年来受收藏者欢迎的藏品。另外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瓷器,就是辽三彩,在成色上和唐三彩与宋三彩互有影响。契丹民族的瓷器,尤其是盘子不同于一般民族,特点是方盘。其原因是由于契丹族早期都是用木头盘子,由于加工工艺的简易,所以都是方形,而瓷器也沿袭了这一旧制。

不管是装水、盛酒、储存奶制品,还是各类餐具,这些不同种类、纹饰的瓷器都曾经是古代契丹人在简朴的生活中所使用。千百年后被后世偶尔发现,经过考古工作者的发掘,使得千百年前的精美辽瓷重见天日,为后世勾勒出一幅详细的社会生活画面。可以想象在起雾的清晨,蒙古草原的小河旁,美丽的契丹族女子背着长颈瓶取水,潺潺的河水灌满瓷瓶,沾湿了契丹族姑娘的衣裳;契丹小伙子骑马飞驰,腰间带着盛水的小壶。

(六)蒙古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重要成员,曾经在中国历史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对世界也曾有过深刻影响。蒙古族的日常用具都有着自己民族特征。由于其游牧民族特点,陶瓷业并未有所发展。从内蒙古地区出土的蒙元时代蒙古族墓葬出图的器具看,除很多有中原地区的瓷器外,还有很多富有蒙古民族特色的酒碗,上有植物纹理,并有一个外凸的有弧度的把手,其下部有圆环,以供挂在马鞍上。

明代,蒙古族的日用器皿中,金银器制作更加精致,俺答汗曾赠送给友人很多种类的金银器皿,并送了一个镶满各类珠宝的黄金马鞍。此外,王公贵族也经常使用各类金银器,以显示其身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加工日用器皿的工艺具有一定水平。

蒙古族工匠对金属的进行加工,就能制作出很多种日用器具。常见的有银碗、壶、酒器等。长期以来,蒙古族有以金属装饰马鞍的习俗,现今在内蒙古博物馆收藏有一副金珐琅饮马鞍,就是金属装饰马鞍的代表。

三、对现今内蒙古的意义

内蒙古地区生活过的各民族使用过的文物,从经济、文化等方面,反映了内蒙古地区自古以来的游牧文化,由内蒙古地区各民族文物、考古所体现的游牧文化,是各民族适应内蒙古自然环境,并加以利用和追求幸福生活的象征,它体现了当时各民族的生活状态。不管未来怎样变化,文明进化到何种程度,它都是无法被磨灭的草原民族的历史、内蒙古的骄傲。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科技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科技 » 内蒙古地区各民族文物考古概论

内蒙古地区各民族文物考古概论姚立媛[摘要]中国是由多个民族组成,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及历史。基于这一背景,本文主要对内蒙古地区古往今来各民族的文物及考古历史进行简单论述,着重从瓷器等日常用具入手,论述各民族的文物特点,以期将古文化更为直观地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共同寻找与感受古代文物之美。[关键词]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