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玉杯盛云露 玉人舞折腰

...风社表演《古韵玉人舞》-西安培华学院庆祝中华职教社建社100周年...陈斯文2011年6月29日,西安博物院接收西安市公安局刑侦局和市文物稽查大队移交的汉代玉杯、汉代玉舞人等40余件被盗文物。经鉴定,其中3件玉杯和1件玉舞人(图一)均为一级文物,这是近年来西安博物院新接收的最精美、价值最高的文物。这4件文物出土于20

...风社表演《古韵玉人舞》-西安培华学院庆祝中华职教社建社100周年...

陈斯文

2011年6月29日,西安博物院接收西安市公安局刑侦局和市文物稽查大队移交的汉代玉杯、汉代玉舞人等40余件被盗文物。经鉴定,其中3件玉杯和1件玉舞人(图一)均为一级文物,这是近年来西安博物院新接收的最精美、价值最高的文物。这4件文物出土于2010年8月25日,由西安市长安区一村民在汉宣帝杜陵陵区王皇后冢东南约300米的一处残砖瓦砾堆积层中发现,后经过多次非法倒卖,最终被公安机关成功追缴。这4件玉器现在在西安博物院二层玉器厅展出。

一、玉杯

3件玉杯形制基本相同。平口,深腹,高圈足,腹径上部较大,至底部见次呈弧形内收,足柄为圆柱体,圈足下端呈喇叭状,杯腔内底呈半球状,每件玉杯均在杯体外琢磨出3组9圈凹弦纹,玉杯制作规整,内外均抛磨光洁。其中2件外壁镶嵌厚0.1厘米的扁平状金箍。

玉杯1,高12.8、口径6.6、圈足径4.7、腹壁厚度0.25厘米,重335克。玉色青白鲜润,玉质细腻坚硬,有浅褐色晕斑。口沿、杯身、圈足上共镶嵌四道金箍:口沿金箍宽0.4厘米,其中有0.1厘米宽包嵌至口沿内侧一周;第二道金箍宽0.8厘米;第三道金箍宽0.55厘米;第四道圈足上的金箍宽0.75厘米,其中0.2厘米内折至底部一周。圈足底部近似漏斗状(图二、图三)。

玉杯2,高13.4、口径6.7、圈足径4.6、腹部厚度0.25厘米,重375克。玉色鲜白莹润,玉质细腻坚硬。口沿和圈足上各束有一道金箍:口沿上的金箍宽0.65厘米,其中有0.15厘米宽包嵌内侧一周;圈足上的金箍宽0.5厘米,其中0.2厘米宽向上折一周。圈足底部向中心内凹(图四、图五)。

玉杯3,高12.3、口径6.4、圈足径4.5、腹壁厚度0.2厘米,重250克。玉色丰润,杯身上部呈青白色,下部呈青色,圈足部有浅褐色斑块,玉材中夹有墨色小圆点,玉质细腻坚硬。口沿、杯身、圈足上均未发现金箍。圈足底部近似漏斗形,且有少许残缺,应是挖掘时为利器所伤(图六、图七)。

玉杯均由上好的新疆和田青白玉雕琢而成,其上糖色为原生色而非后沁色。制作工艺精湛,首先用钢卷筒等工具掏膛取芯,然后用圆球状镗铊将底部琢磨成半球状并进行抛光,制成的玉杯腹部最薄处厚度仅为0.1厘米,工艺难度极高。杯身外琢磨的凹弦纹线条流畅,平整均匀;金箍光润圆滑,紧密贴合杯体,金箍的作用除了强烈的装饰美化效果以外,还可以增加手持时的摩擦力,并起到加固杯身的作用,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开裂。3件玉杯形制相同,大小相似,又出土于相同地点,因此可推测这3件玉杯制作成形时杯身均镶嵌有四道金箍,其后不知何时何因出现了缺失。

院藏汉代玉杯是迄今所见仅有的表面镶嵌金箍的玉杯,采用这种装饰工艺的器物称为“钿器”,许慎《说文解字·金部》解释:“钿,金饰器口。”这里的金泛指金属,如黄金、白银、铜等,即是说凡是用金属加固和装饰器物口沿的,均为钿器。《汉旧仪》载:“太官尚食,用黄金钿器,中官(官)私官尚食,用白银钿器,如祠庙器云。”汉代太官为少府属官,主管皇帝膳食,中官私官负责皇后膳食,可见黄金钿器是太官为皇帝生前尚食的专用器物。《汉旧仪》又载:“宗庙三年大袷祭,子孙诸帝以昭穆坐高庙,诸隳庙神皆合食,设左右座,高祖南面……曲几,黄金钿器。高后右座……白银钿器。”可知汉代皇室子孙祭祀皇帝陵庙也用黄金钿器。综上可知,杜陵金钿玉杯为汉宣帝生前及死后的御用品,而出土玉杯的地点则可能为杜陵的陵庙遗址。

西安博物院还收藏了一件1976年9月西安市长安区车刘村秦阿房官遗址出土的秦代云纹高足玉杯(图八),为一级文物,现展出于博物院二层玉器厅。该玉杯为青玉质,高14.5、口径6.4、足径4.5厘米,由杯身和杯座两部分黏结而成,杯身呈口大底小的桶形,杯座似玉豆之形。口部外缘减地一周形成边廓,杯身以三道双勾弦纹将腹部纹饰分为四层;近口缘的第一层为四蒂叶子与连云纹;第二层为谷丁勾云纹;第三层为几何形勾云纹;近足处的第四层为变形云头纹。杯座上部阴刻五个矩形框,每框内有交叉的“s”形简化凤纹。口部与足部纹饰为二方连续式,腹部为点散式的四方连续。杯身第二层的谷丁勾云纹,采用压地稳起与阴线结合的手法,先碾出谷丁纹,凸出谷丁,然后以阴线勾勒出云纹,上下左右相连,成为有机的四方连续。第一、第三、第四层纹饰为浅浮雕,丰满浑厚。此玉杯造型大气而秀雅,色青泛黄,晶莹润泽,研磨抛光极为精细。秦朝历史短暂,出土秦代玉器数量极少,此件云纹高足玉杯工艺复杂,造型精美,体量硕大,并且出土于秦代新营建的朝官阿房官遗址中,故而其使用者应为秦朝高级皇室成员。

上述所见这种体量的深腹高足玉杯在战国时期较为少见,秦代出土的深腹高足玉杯仅见院藏云纹高足玉杯1件,汉代高足深腹玉杯迄今为止除了院藏3件之外,全国各地仅有5件出土。另外还可知1件三国魏时期玉杯。

广州南越王墓(西汉初期)出土2件玉杯。1件承盘高足玉杯(图九),这件玉器高11.75、口径4.15、座足高3.95厘米,由青铜盘、金饰和深腹高足玉杯组合而成。青铜盘,圆体,浅腹,三兽头足;金饰呈兽形,作为玉杯的三个支架;玉杯圆口直身,覆盘式足,外壁饰云纹和勾连纹,并有一个由三个柿蒂纹组合的环套架护。这种将玉杯和青铜盘组合在一起的玉器,仅此一件;还有1件铜框玉盖杯(图十),通高16、身高14、口徑7.2、座足径5.5厘米。杯体呈八棱筒形,喇叭形座足,带盖;杯身为铜铸窗棂形框架,表面鎏金,框架内上嵌8片长方青玉片,下嵌5片心形青玉片;杯盖圆形隆起,铜框鎏金,盖顶镶嵌一整块青玉,雕琢成螺纹形。2件玉杯均出土于墓主人赵睐主室头箱内,出土时有丝绢包裹痕迹。此处出土的凤纹牌形佩、兽首衔环璧、金钩玉龙、龙凤纹重环璧、玉盒等均为南越王墓中最精美的陪葬品,可以说头箱里的这些实用玉器及装饰玉器,都是墓主人生前收藏或是常用的器物,反映了墓主人的尊贵身份和用玉养生的信仰,表达了墓主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

广西贵县罗泊湾1号汉墓(西汉初期)出土了1件勾连谷纹高足玉杯(图十一),高11.3、口径4.5厘米。圆口,深腹,小底,空足,杯身外壁饰勾云纹和乳钉纹。此件玉杯造型同杜陵陵区所出3件玉杯相同,纹饰同秦代云纹高足玉杯类似。据推测,罗泊湾1号汉墓墓主人可能为南越王在当地分封的异姓诸侯。

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西汉早期)出土2件玉杯。1件高11.6、口径6厘米,上大下小,直壁深腹,喇叭形圈足。杯体上部饰一组兽面纹,其余饰勾连纹;另1件同兽面勾连纹玉杯大小相似,表面光素无纹。

洛阳市文物考古所藏有洛阳墓葬出土的1件三国魏时期玉杯,高13、口径5、足径4厘米,玉质为白玉直口,深腹,呈圆筒形,下有圈足,器形规整,抛光细润,光素无纹。

从这10件深腹高足玉杯的出土情况、形制特点可知,深腹高足玉杯基本出土于帝王陵墓或诸侯王墓,也有在朝官遗址出土的,制作工艺高超,纹饰精美富有皇家气派,可见其使用者为地位尊贵的皇帝和王侯。此种形制的玉杯在秦代出现,汉代存续至魏晋,造型极为接近,制作工艺有一定的连贯、延续性,纹饰上有着从繁到简,最后变光素的演化过程,在玉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汉宣帝御用玉杯的用途并非饮酒器,而是帝王或高级贵族用来承云露并以露和玉屑而饮用的器物。《史记·高祖本纪》载:“未央官成……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又有《史记·项羽本纪》载:“项伯入见沛公,沛公奉厄酒为寿”。说明汉代重要场合使用的珍贵玉酒具并非玉杯而是玉卮。玉杯的用途在((史记·武帝纪》有记载: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建伯梁台,上置承露盘,铜盘玉杯,以承云表之露,以露和玉屑以服之,以求仙道。”《汉旧仪》也记载了汉武帝在甘泉官修建通天台,上有承露盘,有仙人掌擎玉杯,以承云表之露。出土的实物资料中,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铜盘高足玉杯形状与文献记载完全相符,南越王墓中丰富的葬玉也反映了墓主人渴望得道升仙的信仰。古人认为玉是山之精华,食玉可以长生不老,高足玉杯的出现,和当时社会风靡的神仙思想密切相关。

二、玉舞人

汉宣帝杜陵出土的一对玉舞人,系由一整块新疆和田青白玉料雕琢而成,重250克。采用立体圆雕技法,两个舞人造型相似,大小基本相同,左侧玉舞人高10.5、下宽7.8、衣摆厚6.1厘米,右侧玉舞人高10.2、下宽7.8、衣摆厚6.1厘米。两个玉舞人联袂并肩伫立,眉清目秀,细鼻梁,小嘴,面带微笑,身材修长,婀娜多姿。头上长发圆盘,发辫自然下垂,内穿多层长袍并着长裤,外穿长袖曲裾深衣,腰系两条宽绢带,并接有很长的衣襟在身上缠绕数道,长摆曳地。下摆分别裁成大小不同的四个尖角,上广下狭,宛若燕尾。双脚穿翘头履。左侧玉舞人双手提袖拢于腰部,窄长袖紧贴深衣并下飘,右侧玉舞人左小臂向上伸直,右手摁于腰部,长袖弯曲下甩(图十二)。

这件玉舞人雕工精巧,玉工利用玉材的上下两端浅褐色的沁色,巧妙地雕琢出人物的头发、衣摆和足部。除了立体圆雕技法之外,还运用了镂空透雕和细线阴刻技法,以粗阴刻线展现大形,以细阴刻线勾勒细部,采用游丝毛雕技法,以摆动的裙角,流露出舞蹈时衣摆自然飘扬的状貌,充满动感,飘逸浪漫,引起观者无限的遐想。

汉宣帝杜陵玉舞人是目前唯一发现的双人連体圆雕玉舞人。目前可知全国其他地区出土的玉舞人多达几十件,最早见于战国时期,主要出土于两汉时期,以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窦氏墓出土8件为最多,山东省五莲张家仲崮汉墓出土7件玉舞人,广东省广州南越王墓、江苏省铜山龟山汉墓、江苏省徐州韩山汉墓各出土6件玉舞人,其余如河南省永城芒山保安山汉墓、河北省满城2号汉墓、山东省昌乐东圈汉墓、江苏省徐州石桥山汉墓、北京大葆台2号汉墓、河南省淮阳北关1号汉墓、河北省定县北陵头43号墓、陕西省西安西郊三桥镇汉墓、扬州“妾莫书”汉墓、山东省莱西东家庄汉墓、湖北省襄樊真武山2号汉墓、河北省献县36号墓、江西省南昌东郊14号墓等,分别出土1-4件玉舞人。这些玉舞人多为扁平片状的单人舞人形象,双人连体造型仅见于广州南越王墓、徐州狮子山楚王墓、永城保安山汉墓中。圆雕玉舞人仅见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1件。从现有资料可知,玉舞人主要见于诸侯王女性亲属及贵族官僚的墓中,多为贵族妇女随身佩戴的装饰物,而汉宣帝杜陵陵区出土的这件双人连体圆雕玉舞人从其上乘的质地、精美的雕工、生动的形态和硕大的体量来看,应是汉宣帝生前陈设于案几之上的御用之物。

玉舞人在造型方面有着统一的特征,均长裙曳地,长袖舞过头顶,一甩向身侧,作“翘袖折腰”状,有赋描写这种舞姿为“振飞毂以舞长袖,袅细腰以务抑扬”。长袖舞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舞蹈,其表演要旨是舞者手无持物,仅以挥舞的衣袖和摆动的细腰表达情感。汉代是长袖舞的黄金时代,艺术水平到达顶峰,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汉代民间歌诗、音乐舞蹈十分发达,中央政府专门设立“乐府”作为主管乐舞的官署机构,负责收集民间音乐题材,供官廷享用。汉代皇帝的后官妃子多才多艺,尤善袖舞。《西京杂记》载:汉高祖宠姬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望归之曲”。《汉书·外戚传》记载,汉武帝宠爱的李夫人“妙丽善舞”。同时记载汉成帝的赵皇后“学歌舞,号日飞燕”,“体轻腰弱,善行步进退”,《西京杂记》记载赵皇后“能掌上舞”。足可见当时君王、后妃的喜爱程度,统治阶层的推崇使得长袖舞风靡一时,汉人甚至以“舞袖”作为舞蹈的代称。玉舞人的造型充分体现了长袖舞最为典型的“折腰、翘袖、足不在体下”的舞蹈特点,是汉代妇女翩翩起舞的生动写照。

三、结语

西安博物院收藏的汉代玉杯、秦代云纹高足玉杯以及汉代连体圆雕玉舞人,均是全国同时代同类型器物中独一无二的存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件汉宣帝杜陵陵区出土金钿玉杯,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汉代等级最高的玉杯,应为汉宣帝御用之物。秦阿房官遗址出土的秦代云纹高足玉杯,是现存少量秦代玉器中的精品之作,其使用者亦很可能是秦朝帝王。汉宣帝杜陵陵区出土的连体圆雕玉舞人,同样是迄今发现的形体最大、等级最高并且唯一两人相连的立体圆雕玉舞人,也是汉宣帝的御用之物,不仅是优美的玉雕艺术品,而且为研究汉代宫廷文化、妇女服饰以及舞蹈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玉杯盛云露,玉人舞折腰”,透过温润晶莹的玉器,两千多年前长安城中皇室贵族求仙问道、歌舞升平的场面仿佛穿越时光的阻隔,呈现在我们面前。

(责任编辑:阮富春)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科技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科技 » 玉杯盛云露 玉人舞折腰

...风社表演《古韵玉人舞》-西安培华学院庆祝中华职教社建社100周年...陈斯文2011年6月29日,西安博物院接收西安市公安局刑侦局和市文物稽查大队移交的汉代玉杯、汉代玉舞人等40余件被盗文物。经鉴定,其中3件玉杯和1件玉舞人(图一)均为一级文物,这是近年来西安博物院新接收的最精美、价值最高的文物。这4件文物出土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