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是流行于我国藏蒙等民族地区藏传佛教中的一种宗教卷轴画,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形式独特、色彩明艳,具有浓郁的宗教、民族特色和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受到世人的普遍青睐,得到了中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被誉为雪域高原的艺术奇葩,西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
唐卡的起源
唐卡藏文音译是“平坦”的意思,和我们现在看到的卷轴画的功用似乎不能对等。研究者推测,这应该是一个民间的或是当地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名称,是藏语的音译。根据记载,最早的一幅唐卡是7世纪时由松赞干布(约617—650年)用鼻血绘成的白拉姆女神像。
关于唐卡的起源,传统认为是受到汉地帛画的影响而产生的。笔者认为,唐卡来源于印度7—8世纪时业已流行的佛教布画,印度布画是西藏唐卡的直接源头和原始形式。汉文文献关于印度布画的记载主要是公元七八世纪形成的《文殊师利根本经》,其中对印度布画有多处记载,这种布画主要跟密宗有关。藏文文献关于印度布画的记载主要在10—11世纪时。现存最早的应该是美国人福特收藏的一幅11世纪后期的唐卡。据我统计,大约有30—50幅11、12世纪的唐卡留存于世,都带有非常鲜明的印度风格特点。这些唐卡也充分见证了西藏唐卡和印度布画的关系非常密切。另外,从宗教修法等角度看,西藏唐卡与印度布画的关系也很明显。早期西藏和印度佛教的交流非常密切,当时交流的主要是佛教密宗,在思想内容上西藏密教与印度密教一脉相承,唐卡在密教修法中充当十分重要的角色;唐卡以布画为主,其材质经久耐用,适合西藏地区的高原寒冷气候;藏族是一个迁移的民族,走到哪都要带着他们的信奉之物,唐卡可以随身携带,随时打开,符合游牧民族的的生活特性;同时,佛教的修行生活也提倡流动性,汉地佛教讲究云游参学,西藏佛教也如此,僧人在十八岁之前要到很多寺庙去参学,其间也要携带一些信物来保佑和修学。
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唐卡融合了印度、中原内地和西藏三种地区的文化艺术元素,最后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唐卡的面貌。第一,从材料和前期画面的构图来看,受到了印度的影响。唐卡以布为基本材料,这无疑是受印度的影响。而前期画面的构图,从10世纪直到13世纪,也主要受印度、克什米尔、尼泊尔这些外来的影响,画面的构图更多地来自于石窟寺龛窟的形式,是平面二维的布局(不像后来的三维),风格比较沉闷,形式比较呆板,宗教性比较强。第二,从形式和后期的画面构图来看,则明显受到了中原内地的影响。唐卡的外观形式最早无疑与内地宋代宣和装有关,而画心部分在15世纪以后出现的青绿山水,又明显为汉地常见的艺术母题。第三,从颜料、信仰习俗、地理环境、题材内容等观察,都受到了西藏的影响。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其信仰题材、信仰内容。虽然西藏佛教源于印度,但是藏族人民并没有照搬照抄,而是进行了大胆的改造和发挥,赋予了许多新的内容,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与文化体系。西藏唐卡上表现的许多信仰题材都具有西藏佛教自身的特色,体现了藏族人民特有的精神追求与道德崇尚。
唐卡的绘制
第一步,固定画布。
绘制唐卡前首先要根据画面的大小来选择尺寸合适的画布,沿画布的四边把它缝在一个细木画框上(画框的四条框都是用和普通铅笔粗细差不多的树枝制成),把细木画框上的画布绷紧,再用结实绳子把画框牢牢地绑在大画架“唐卓”上面,按“之”字形的绳路式样把画框的四个边同大画架的四个边绑在一起。
第二步,涂胶与打磨。
把画布固定在“唐卓”上之后,就着手进行以下工作:首先在画布上涂上薄薄一层胶水作为“底色”,然后晾干。涂淡胶的目的是防止画布吸附,渗入颜料,防止颜料在画布上“变花”,使颜料涂上面布后不会失掉本色。此后,再薄涂一层有石灰的浆糊。等第二层涂料干后把画布铺到木板或桌面之类的平坦地方,用玻璃或贝壳、圆石等光滑的东西反复摩擦布面,一直到画布的布纹看不见时为止。
第三步,画出主要的定位线。
包括边线、中心垂直线、两条对角线和其他任何需要标出的轮廓线。用炭笔画出佛像的素描草图“白画”之后,再用墨勾成墨线(墨线草图即线描草图,称“黑画”)。
第四步,绘画,包括素描草图、勾墨、上色、染色、勾线、上金、开眼等许多工序。
勾墨之后再根据画面描绘的水泊、岩石、山丘、云雾等景物的不同,涂上相应的颜色。一次只上一种色,先上浅色,后上深色。绘佛像时,先绘莲花座,再画装饰,最后画佛身。画背景时,先浅色后深色。把上面所说的部分画完后,用金色画衣服上的图案(这些金色图案称“金画”)。一些画面装饰和画面其他地方也用金色来勾边,称“金线”。之后,将所有需要用墨勾的线再勾勒一遍。最后画面部五官,其中眼睛最为重要。
唐卡的种类
根据制作唐卡所用材料,可以将唐卡分为两大类:国唐,一种用丝织品制成的唐卡;止唐,一种用颜料绘制的唐卡。
根据丝织品材料的不同,国唐又可分以下五种:(1)刺绣,(2)缂丝,(3)织锦,(4)堆绣(丝面),(5)丝贴。
依据背景所用颜料的不同,止唐(绘画唐卡)也有如下种类:(1)彩唐:用各色颜料画成背景的唐卡;(2)金唐:用金色颜料画背景的唐卡;(3)红唐:用朱红色颜料画背景的唐卡;(4)黑唐:用黑色颜料画背景的唐卡。它们的用途有一部分和佛教有关系,有一部分和世俗的表达方式相似,比如金唐代表高贵,如宗喀巴、八思巴等身份高贵的大师常用金唐来表现。红唐有长寿之意,如无量寿经常用红唐表现。黑唐多表现忿怒尊神,以深幽的背景烘托阴森恐怖的形象。
唐卡的装裱
唐卡绘制好后,只是完成了唐卡内容部分,而一幅唐卡要达到它的基本功用,即挂起来供信徒瞻仰,还有一些制作工序,包括缝边、加贴面、加背面裱衬、加“唐薪”、加面盖、彩带等,这些可以统称为唐卡的装裱。
历代唐卡的装裱是有区别的,而现在流行的装裱形式可能形成于明代。缝边
缝边,即在画面的四边缝裱丝绸,藏语叫“贡夏”。“贡夏”可以用各种丝绸制作,其下幅长度占画面部分的二分之一,上幅长度占下幅长度的二分之一,也就是占画面部分的四分之一。如一幅唐卡画面的宽度是40厘米,高度是60厘米,其下幅长度就是30厘米,上幅长度是15厘米,侧幅宽7.5厘米。
有很多的唐卡在画面的四边镶有两道红色或黄色的丝带贴面,藏语称之为“彩虹”。每道丝带的宽度是侧幅(即所裱丝绸的左右边)的一半;如果仅有一条丝带,宽度便是侧幅的四分之一。
有时也可以在“贡夏”的下幅中央看到一块绚丽精美的锦缎。这块锦缎可以是任何颜色,任何形状;可以是正方形,横长方形或竖长方形。锦缎位于唐卡下幅的中央,占下幅面积三分之一,叫做“敦嘎”或“托居”。有时在“贡夏”的上幅中央也有一块锦缎。
背面裱衬
唐卡背面的裱衬物可以是棉布、丝绢、绵缎等。一般来说,里衬只裱糊唐卡的“贡夏”部分,不裱糊画面部分;也有给唐卡整个背面都裱上里衬的。还有一些唐卡,虽然背面全裱,但裱好之后用揭开画面与衬布之间茬口的办法把画面正对的里衬部分切开三个边,以便能够看到写在唐卡背面上的装藏或祈愿文字。
加唐薪和卡薪
唐卡前面的两个边最后是用红线锁边的。但必须注意的是,在缝裱“唐薪”(即“唐卡木”)或“止薪”的圆木棒时,要将唐卡的底边卷好并将其撑住。根据唐卡的大小确定“唐薪”的粗细。一般“唐薪”的长度与唐卡的宽度基本相同,两端可再长出唐卡宽度的3厘米,两端套上用金银或青铜制成的轴头。有了“唐薪”之后,把唐卡卷起来就方便多了,故唐卡又称卷轴画。
加面盖和彩带
唐卡前面一般要加面盖,以盖住整个唐卡。面盖的上部缝在唐卡的顶端。在唐卡左右两边的四分之一处还要加两条彩带,每条彩带的宽度等于“贡夏”侧幅的一半。彩带一直垂到唐卡的底边,彩带底端呈鸟喙形,叫“小鸟嘴”。
唐卡的装藏与开光
唐卡与雕塑的佛像一样,一切工艺程序完成之后,只是完成了一件艺术作品而已,而要让其成为大众膜拜的圣物,还有最后一道程序,那就是装藏与开光。所谓“装藏与开光”,就是请佛安住,也就是给唐卡注入灵魂,让它具有护佑众生的功用。
其中,装藏是在唐卡背面书写或绘印佛教内容的文字或图案。从目前所见实物看,唐卡装藏的内容有多种,如嗡、阿、畔三字咒语,大喇嘛书写的祈愿文,图绘的佛塔、大喇嘛的朱砂手印、足印或指印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三字咒语:嗡、阿、畔,以藏文或梵文书写均可,分别正对正面主尊额头、喉咙和心的位置,代表佛的身、口、意。
开光,就是请高僧大德为唐卡诵经祈请。其仪式有繁简的不同,这可能要视开光者的时间和兴趣而定。开光时念哪些经文,也没有一定之规,既有寺庙僧人常念的一些经咒,也有与所开光尊像内容相关的经咒。
唐卡的题材与构图
唐卡内容十分复杂,但一般都要突出一个主题。它的主题可分为十几种类型:
1.上师,如阿底峡等。
2.秘密佛(密修本尊),如大威德金刚等。
3.佛母,如绿度母等。
4.佛,如释迦牟尼佛等。
5.菩萨,如四臂观音等。
6.罗汉,如十六罗汉等。
7.空行母,如金刚亥母等。
8.护法,如吉祥天母等。
9.教理教规图,如坛城、佛塔、须弥山、生死轮回图等。
10.天文历算,如《天体日月星辰运行图》等。
11.藏医和藏药,如医药图、人体经络图等。
12.藏族历史及人物类,如文成公主进藏图等。
13.建筑,表现西藏古代寺庙建筑,如大昭寺、布达拉宫、桑耶寺、扎什伦布寺、萨迦寺、山西五台山等。
14.吉祥图案,如八吉祥、七珍、和睦四兄弟图、蒙古人导虎图、由鼻牵象图、六长寿图等。
15.仲唐,表现格萨尔题材的唐卡。
16.苯教唐卡,表现苯教题材的唐卡。
唐卡的构图包括:棋格式,如早期唐卡、后期千佛题材唐卡等;三坛或五坛式,是唐卡最为常见的构图形式,回环式,如佛本生、佛传、高僧传等题材唐卡,故事情节一般从右上角开始,往下再转到左上角;垒环式,如供养资粮田题材唐卡等;环绕式,没有次序、高下之分,围着中心主尊,如释迦牟尼佛与十八罗汉题材唐卡等;散点式,如八十四大成就者、众罗汉题材唐卡等;自由式,就像汉地的边角式,主尊有时偏左,有时偏右,很自由;曼陀罗式,是最具宗教特色的构图形式。其中,最为标准和常见的为三坛或五坛式构图:中央为主尊,主尊上方为“空界”,绘主尊的“本尊”(本尊是“于诸尊中以其为本而尊敬之”);主尊下方为“地界”,绘主尊的护法或其眷属。这类题材的唐卡还有更规范的图式,称“五坛”会聚:中央主尊为一坛,上方“空界”为一坛,主尊左右各为一坛,主尊下方为一坛,共有五坛。
唐卡的颜料与色彩
绘制唐卡的颜色可分为主色和副色两种,其中主色主要有白色、黄色、红色、绿色、黑色和紫色六种,副色是由主色配制而成,有三十二种或更多。它们在属性上主要有两大类,即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
这些颜料在来源上,又可分为九类,分别是土、石、水、火、木、草、花、骨和宝石。其中,土,即白土、红土等;石,即各种矿石;水,即黄丹、蓝靛等;火,即墨等;木,即各种树木;草,即各种草类;花,即各种花类;骨,即蛤、龙骨等。另外还有高僧和活佛的血、骨灰、头发等。这些矿物、植物颜料,大部分在西藏各地都容易找到。另外藏区某些地方或与西藏相邻的地区也有自己特产的颜料,如以色质鲜明而著称的后藏的蓝色、绿色颜料,产自不丹的紫红,尼泊尔的黄丹。最值得一提的是西藏从内地和印度运进的颜料。当然,一般认为藏区自己出产的颜料质量比较好,经久耐用。
这些色彩既有宗教上的要求,也有审美上的讲究。在宗教上,蓝色,表法性不变,等级最高,如金刚持大日如来等;白色,表自性清净,可息灭罪业;黄色,表增福,增上福报、智慧、财富、寿命、权势、威德等;红色,表怀爱,怀柔摄受一切而得自在之事业;黑色,表降伏,诛灭魔障、恶缘;绿色,表成就。而审美上的讲究也一定要符合宗教的基本精神,达到和谐与宁静的效果。总之,唐卡的色彩不仅蕴涵着丰富的宗教哲理与思想,也蕴涵着很深的美学思想与智慧,需要我们深入探讨。
唐卡的历史与流派
唐卡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据五世达赖喇嘛所著《西藏王臣记》记载,公元7世纪时松赞干布(约617-650年)用其鼻血绘成一幅白拉姆女神像,这幅唐卡后来在蔡巴万户时由果竹西活佛装进了一尊新塑的白拉姆女神像腹内。这是学术界公认的西藏唐卡艺术的源头。自此以后,唐卡艺术在青藏高原不断流传,至今不衰。在1300余年的发展史上,唐卡艺术随着社会政治的变迁、佛教的发展演变,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和艺术面貌。对于唐卡艺术的发展历史,过去的研究者一般大略分为两个时期,即前期和后期。前期从7世纪至14世纪末,后期从15世纪初至20世纪末。前期唐卡主要受外来艺术影响,分别有印度、尼泊尔和克什米尔三种外来风格;后期唐卡则表现出本土艺术风貌,分别有勉塘、钦则钦莫和噶玛噶智三派。前期唐卡偏于宗教内容与思想的表现,大多采取二维平面构图,以红黄暖色调勾勒和平涂,形式古板,风格沉闷,与欧洲中世纪艺术具有十分相似的特点;后期唐卡冲破了前期樊笼,不仅构图立体灵活,用色丰富,而且大胆融入山水、花草、树木、动物等自然景观,使表现的内容贴近现实,富于生活情趣,生动自然,真实感人,堪比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貌。前后期风格区别十分明显。毫无疑问,这样的分期对于宏观上把握西藏唐卡艺术风格的变化有一定的道理,但却忽略了一些基本的历史转折与变化,特别是西藏政治和宗教变迁而导致的唐卡艺术的变化。因此,笔者认为应当依照西藏社会政治与宗教发展演变的进程来进行分期,这样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唐卡艺术的历史进程与艺术风貌。自佛教和唐卡艺术传人西藏后,西藏社会经历了吐蕃王朝、吐蕃分治、萨迦政权、帕竹政权和甘丹颇章政权五个时期。在这五个时期,唐卡艺术各有其不同的发展历程和艺术表现,因此我们可以此五个时期作为西藏唐卡艺术发展的历史分期。吐蕃王朝时期
为唐卡艺术传入和产生的时期。这一时期因吐蕃末期朗达玛灭法,大量佛教文物遭到破坏,当时流行的唐卡无一留存。尽管如此,但现知两条关于吐蕃王朝唐卡的历史记载,即7世纪时松赞干布(约617—650年)用鼻血绘制一幅白拉姆女神像、《巴协》记载桑耶寺曾供有三幅大丝缎唐卡,基本可以见证当时唐卡流行的事实。另外,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吐蕃时期的一些幡画和绢画,与印度布画也有明显关系,值得研究。
吐蕃分治时期
约为10世纪至13世纪中,为唐卡艺术再次传人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唐卡艺术主要受外来艺术影响,分别有东印度帕拉、尼泊尔、克什米尔和中原等多种艺术风格盛行。由于当时西藏政治上分疆割据,不同地域因不同的外来艺术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貌,艺术风格趋向多元化发展。这一时期西藏主要盛行佛教噶当派,因此一直以来国内外唐卡爱好者和收藏家都习惯将此期唐卡统称为“噶当巴”。
萨迦王朝时期
约当13世纪中至14世纪中,为唐卡艺术的转型期。称之为转型期,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西藏归入内地中央政府,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西藏各地、西藏与内地文化艺术实现了广泛而密切的交流,而元代大力尊崇藏传佛教,又大大地推动了佛像艺术交流和发展的进程;再一方面,由于印度帕拉和克什米尔受伊斯兰民族侵略而消失,影响西藏的外来艺术只剩尼泊尔一派。在此因缘之下,此期唐卡艺术结束了此前外来艺术流派纷呈的局面,而转变为以尼泊尔和中原艺术影响为主的发展趋势。通过西藏萨迦寺、夏鲁寺壁画和大量的这一时期的唐卡作品,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尼泊尔和中原艺术的广泛影响。
帕竹政权时期
约当14世纪中至17世纪初,为西藏唐卡艺术的兴盛与定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勉塘、钦孜和噶玛噶智三大本土风格的艺术画派,勉拉顿珠、钦则钦莫和南喀扎西分别为三派的领军人物。这些大师们冲破外来艺术樊笼和宗教思想的各种禁锢,开创了一个多姿多彩、注重表现现实人生的唐卡艺术新时代,正式宣告了印度、尼泊尔和克什米尔等外来艺术统治西藏时代的结束。在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山南贡嘎曲德寺,分别保留了早期勉唐和钦则画派的壁画作品,而南喀扎西的风格面貌从大量后期的噶玛噶智作品中也不难窥见。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一新的艺术风尚的诞生固然与中原艺术的影响不无关系,但也离不开西藏自身的政治与宗教变革,其中帕竹政权和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宗喀巴大师功不可没。帕竹政权对一切宗派平等对待,给格鲁、萨迦和噶玛噶举各派画师们提供了极大的创作空间;而宗喀巴大师坚持佛教正知正见,树立入世与出世“二利”兼顾的功德思想,对于唐卡艺术趋向写实的风格变化又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依据。
甘丹颇章政权时期
约为17世纪初至20世纪末,为西藏唐卡艺术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由于达赖、班禅主政有方,加之清廷大力扶植,唐卡艺术随着藏传佛教的发展再现辉煌。勉塘、钦孜和噶玛噶智三大主流画派继续盛行,并与时俱进,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展现出新的时代风貌。其中,勉塘画派经却英嘉措重新改造,背景更具透视效果,色彩更加清亮,画面更加华丽活泼,称为新勉塘画派,简称勉萨派。该画派隶属于格鲁派,在清廷独崇格鲁派的时代背景之下尤为盛行,代表了当时西藏官方认定的标准唐卡画风。现在西藏布达拉宫、拉萨三大寺等大量的格鲁派寺庙保留的壁画和清代唐卡多属这一风格。钦孜画派源出萨迦,但清代时也得到了格鲁派政权的极大重视,大批画师被吸收到官方的绘画机构中,为布达拉宫等重地绘制壁画和唐卡。钦孜画派擅长表现忿怒尊神,色彩浓郁,富于宗教感染力,是其最为突出的风格特点。噶玛噶智画派主要服务于噶玛噶举派。17世纪初因噶玛噶举派在教派之争中失利,转徙于西藏东部发展而随之东传,在西藏昌都、云南北部、四川西部、青海西部等地广为流行,开辟了广阔的传播空间,形成了具有鲜明汉文化特色的独特的绘画风格;同时还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画家,其中十世噶玛巴却英多吉、司徒班钦·却吉琼乃最为著名,他们对该派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此画派在旧勉派基础上,更加强调汉式风格中的留白与淡雅,画风流露出令人赏心悦目的文人气质,受到人们的普遍青睐。三大画派各司其主,各化一方,同时相互吸收融合,并不断向外扩展,又衍生出不同的地方绘画风格,如北京风格、蒙古风格、青海风格、觉囊风格等,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盛景象,充分展现了清代唐卡艺术的多姿多彩与辉煌灿烂。
唐卡的价值
一、历史悠久,流派纷呈。
西藏唐卡自松赞干布(约617—650年)开始在青藏高原流传,至今不衰,已有1300余年,历史悠久,流派纷呈,充分展现了西藏绘画艺术的发展进程与艺术风貌。
二、形式独特,工艺讲究。
唐卡主要以布或丝绸作为基本材料,用矿物和植物颜料进行绘制;绘制完成后要进行装裱,四边用绸缎镶边,上下安轴,画面覆盖丝绢幔帐及双条彩带。这些特点都不同于中原地区的绘画,具有民族性、宗教性、耐久性、实用性和装饰性等诸多艺术的独特性。特别是其画布的制作、颜料的配制,严格的绘画流程和各种上色敷彩的技法等技术性特点,千年不变,一直在不断传承,保持了藏民族古老的传统,这是唐卡不同于其他艺术的关键所在,也是唐卡艺术之所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
三、美学典范,格调高雅。
唐卡画面内容需要严格按照《绘画度量经》进行绘制,构图严谨、设色和谐,勾勒精细,线条流畅,形象庄严,风格脱俗,具有庄严神圣、祥和宁静的艺术美感,既为宗教崇拜的圣物,也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四、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唐卡表现的题材十分丰富,涉及西藏宗教、历史、政治、人文、医药和科技等方方面面,既有宗教的,也有世俗的,包罗万象,堪称西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通过唐卡承载的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远古以来西藏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信息。
五、主题鲜明、体系完备。
唐卡表现的内容主要是佛教历史与思想,每一幅唐卡都表现一个十分鲜明的主题,而此主题不同于佛教造像,仅突出一个单独的佛教尊神,而大多表现为以一个尊神为中心的佛教崇拜体系或修法体系。因此通过一幅唐卡,我们了解的不仅仅是画面上一个单独的主尊,而是以一个主尊为中心的更为宏大的佛教文化体系。
六、反映西藏古代对外文化交流与融合。
唐卡从传入至今,不断吸收和融合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和我国内地、蒙古等地的艺术因素和表现手法,呈现出不同的时代和地域文化风貌,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意趣,从而也积淀和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通过唐卡,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西藏绘画艺术发展演变的规律,而且还能了解西藏历史上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的情况。
七、图像学价值。
唐卡表现的主要是佛教诸神的图像,是诸神的集会,是诸神图像的集合。现存古代唐卡保存了大量的佛教图像资料,这些图像造型完美精准,充分表现了诸神的各种宗教特征,尤其是立体造像上难以表现的身色等特征都有完美的表现。这些丰富而完美的图像是我们研究藏传佛教图像学的宝贵资料,对于佛教诸神的造型特征及时空演变情况,诸神像的象征意义与宗教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八、工笔绘画的活化石。
唐卡在表现形式上属于典型的工笔绘画艺术,与内地流行的工笔绘画存在诸多一致。但内地的工笔绘画宋代以后渐趋衰落,而西藏唐卡千余年流传不绝,不仅完整地呈现了西藏绘画艺术清晰的发展脉络,而且在构图、勾描晕染、颜料等许多方面一直固守着古老的传统,延续着历史的血脉,堪称古代工笔绘画的活化石。西藏唐卡的这一特点也填补了内地工笔绘画的空白,对于研究我国内地古代绘画艺术,如敦煌石窟壁画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九、实用价值。
唐卡是为佛教服务的,具体而言是为佛教信徒服务的,它表现的佛教思想和内涵都是为信徒提供修学上的不同指导;信徒亦将它作为修学的重要依止,或恭敬礼拜,或以身、口、意三密与之相应进行修学。尽管唐卡具有艺术和工艺上的严格要求和价值,但是这些价值都要服从于宗教价值,为宗教实践服务。这一特点与我国古代的文人写意画用途大相径庭,体现了唐卡特有的实用功能。
十、普世价值一成教化,助人伦。
唐卡表现的是博大精深的思想,生命永恒的主题,普罗大众的价值。通过唐卡,我们可以进入到殊胜美妙的心灵家园,感受到慈悲智慧、寂静庄严带给我们的宁静与祥和,激发起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憧憬。
唐卡的鉴赏
目前对唐卡的认识还存在不少偏差。如有的人认为唐卡是人物图像,如同明清时期流行的祖宗画像,而且有严格的宗教绘画要求,画工简单,艺术水平和价值不高;有的人看到唐卡一些工艺技术的成分,就武断地认为唐卡属于工艺品,而非艺术品,没有艺术价值;有的人认为唐卡大多出自僧人之手,僧人不是艺术家,因而认定唐卡的艺术水平一般;有的人对唐卡的线条、造型、色彩、构图等技术性层面缺乏基本的认识和判断标准,对唐卡优劣的概念和标准模糊不清;而多数人对西藏历史、文化,特别是藏传佛教历史、文化和思想缺乏基本认识,对唐卡画面内容及相互间的关系不能正确地把握和解读,因而也不能发现和分辨出其宗教价值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正确地认识唐卡,需要关注三个方面:
一、要从绘画技法与工艺角度全面了解唐卡。绘画技法包括构图、勾线、晕染、施金敷彩、色彩搭配、流派与风格等;而工艺包括画布制作、颜料配制、装裱等。这些技术和工艺都有其独特而复杂的特点,我们要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直至完全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在技法和工艺层面达到分辨其优劣与高下的能力。
二、要从题材与内容的层面了解唐卡。唐卡表现的内容十分广泛,与佛教相关,为佛教的不同教派所包容和含摄。只有对这些文化知识,特别是藏传佛教历史、文化、思想方面的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具备较为丰富的知识积累,才能准确地解读唐卡画面上的具体内容,领悟其思想与文化内涵,并进而发现和分辨出其宗教价值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三、要从宗教精神与宗教神韵的高度体悟唐卡。唐卡属于宗教艺术品,倾注了画师全部的宗教情感与精神,表现了崇高的佛教理想与道德,蕴藏着超凡脱俗的宗教艺术神韵。其宗教精神体现在唐卡绘制的全部复杂工序中,任何一幅唐卡,即使是一幅普通的唐卡,从选择画布直到最后完成,始终贯注着一种宗教精神,一种“一心皈命”的虔诚之心。
宗教神韵是唐卡的灵魂所在。绘制一幅唐卡固然需要高超的绘画技艺,包括构图、人物造型与色彩搭配等,但单纯的技艺难以达到传神的宗教效果;同时还需要精神的投入,既要在严格的佛教仪轨下倾注宗教情感,又要对表现的内容有精深的理解和感悟,达到感应道交、物我合一的境界。这样的艺术实践其实就是一种佛教修行、一种宗教体验;这样的艺术实践已不是简单的艺术活动,而是艺术与宗教修行的结合;而那些大量的西藏古代唐卡作品也正是艺术与宗教修行的结晶。
因此,对于古代西藏大量的唐卡作品,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艺术性判定其高下,而应当结合其投注的宗教精神和表现的超凡神韵来权衡它们的优劣。着眼于以上三个方面,步步推进,不断学习和修炼,我想我们可以逐渐进入唐卡艺术之堂奥,提升对唐卡的认识和鉴赏水平。
唐卡的收藏和保存
国内收藏唐卡的单位主要有布达拉宫、大昭寺、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萨迦寺、扎什伦布寺、雍和宫、中国民族博物馆、云南丽江博物院等。欧美博物馆,如美国鲁宾博物馆,欧洲的英国、德国、法国、瑞士、瑞典等国的公私博物馆都收藏有唐卡。日本和韩国博物馆也有收藏。国内外的私人唐卡藏家也不少。
在当下的艺术品市场中,唐卡收藏价值十分突出,是值得收藏的优秀艺术品类。但目前市场价格不高,与佛像相比,明显偏低;而与其他类别艺术品相比,价格尤其低廉,因此是收藏的大好时机。从未来藏传佛教影响和唐卡自身价值来看,未来会有较好的市场表现。因其具有宗教性、艺术性、工艺性和装饰性等多重价值,因此具有较大的升值潜力。
唐卡的保存要注意防潮、防虫、防尘、防油烟、防折叠,并且要有正确的保管方法。
提问环节
提问:要想从美术角度进一步去看唐卡应该怎么做?
黄春和:首先注重内容,先把内容搞清楚,形式的东西其实可以兼顾。我们现在看到的唐卡更多的是清代的,主要有三个画派,即勉唐画派、钦孜画派和噶玛噶赤画派。可以先从勉唐画派入手,勉塘的色彩构图是非常规范的,把勉唐学好了,再学习其他画派就容易了。
提问:佛像和唐卡都是按照诸如吐蕃王朝、吐蕃分治时期这样分的吗?
黄春和:是这样。
提问:唐卡收藏,投资的趋势如何?
黄春和:应该说这些年唐卡收藏确实有一个很大的提升。过去唐卡的价格严重的不到位,这三年价格翻了好多倍,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好的表现。如果是真正的收藏家,就不要只看到眼前的情况。现在唐卡收藏讲究流派。我赞成把收藏和投资结合在一起。收藏唐卡要讲究品相,投资还要讲究档次,不能买太便宜的。现在好一点的唐卡四五十万元,再好一点的就是一二百万元,花小钱是捡不到漏的。唐卡的存量没有书画之类的那么大,但未来的需求却是很大的。
提问:有一些唐卡相对来讲题材比较少见一点,买这样的会不会更好?
黄春和:如果考虑投资,还是要考虑品相和价格。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科技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科技 » 黄春和:古代唐卡的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