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考呢??大家一起来聊聊吧~~-高一小伙伴们,大家什么时候月考呢...
贾理智+赵玉国
与这几位嘉宾联系,最初是正儿八经地列好了采访提纲的,突然却发现,一脸严肃的我们去采访幽默,怎么就感觉那么﹃幽默﹄呢?于是改变方式,不设问题局限,请大家各自随意发挥,结果在妙语连珠当中,倒是让我们对幽默又有了不同的理解。
共同语境是产生幽默的前提
申涛(雕塑艺术家)
一个人幽不幽默,放得开、真实、敢说是前提。在我的家乡长沙,能说会道的人被称为“能策”。“策”出来的幽默汪涵是代表,听得懂的人会觉得好玩又充满智慧。这种幽默跟平时那些纯粹的“荤段子”不太一样。当然某个角度而言,“荤段子”也算一种幽默,只不过面对的人不一样,笑点和理解力也不同。
幽默应该是人和人交往中偶然、灵感使然的流露。靠先想再去制作幽默,总是有点做作。比如现在我们正儿八经地上升到理论层面来讨论什么是幽默,我就覺得很奇怪,好像这本身就是一个“幽默”的事情。
绘画、雕塑曾出现过一种形式来表达幽默,后来发展为讽刺漫画。比如法国的杜米埃就曾创作了大量此类作品,有绘画也有雕塑,将人物表情夸张来达到轻松诙谐的效果,不过我认为这更偏向有趣,与我们共识的幽默概念有一定区别。这就牵涉到一个艺术形式适合表达什么的问题。
每一种艺术门类,都有自己最适合表达的一类东西。比如传统的雕塑和绘画,适合表达场景性内容或记录、纪念等作用;曲艺、影视等有不断发展的情节告诉人们前后关系,让幽默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纯音乐类的作品更多则是去激发听众的想像。艺术家的职业性质,决定了这个群体需要接受各方面事物,而且要有深度思考,这个群体其实普遍幽默感很强。但即便如此,鉴于不同的艺术有一定表达范围的局限,所以至少在我们搞雕塑的群体里,极少有直接想去表达幽默这个主题的。
也有作品会意外产生幽默的效果,虽然也许跟作者原意相悖。比如前些年网络曾流传将一些正儿八经、主题严肃的城市雕塑,结合当下流行的社会现象另取名,什么“读书顶个球”等等。你一看造型和人物表情,觉得还真挺形象,继而扑哧一笑,又有点讽刺意味,这种幽默就是附加的。
这也从侧面说明幽默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不刻意反而容易出效果。把那种看起来比较严肃、正经的东西具体化,从高处“拉下来”,变成生活中容易理解的东西,幽默就出来了。表达方式和效果,对于幽默来说是一种相辅相成,两者之间需要有一种共同的语境。因此,怎样让观众快速进入到语境里面,才是幽默表达的关键。表达幽默,你会发现最容易成功的方式是脱口秀或语言谈话类节目,但如果你用传统的绘画和雕塑来表达,首先在呈现方式上就毫无优势,另外观众通常是抱着欣赏高雅的态度而来,很难在一瞬间将双方的语境拉到一起去产生幽默的效果。
去风调之中寻找
刘国武(西安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副教授)
中国真正的幽默应当去戏曲、传奇、小说、小调中去找,最上乘的幽默自然是表示“心灵的光辉与智慧的丰富”,并且在各种风调之中,幽默最富于感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种不同的风调,形成了中国人幽默的地域性。作家刘震云是河南人,写《1942》时他就有过对河南人饱经忧患而来的幽默的深刻感受,忧患可以化为愤怒,也可以化为幽默。这需要一种智慧,任何的悲剧离远了看都是喜剧。
再看看陕西人的幽默。贾平凹的小说中有关于瘪神庙求子的一个场面,装憨、装土、装傻,是陕西人的绝招儿,使一切严肃正经显出滑稽。
当然,河南人、陕西人的幽默,不一定就被上海人理解。北方人好吃大蒜,有如相声;上海人洋派,喝咖啡,有如海派清口。在海派清口传人周立波眼里,这就不是一个路数。一石激起千层浪,随着德云社相声演员郭德纲的加入,使这一争论上升到雅与俗,高与下的层面。这场咖啡与大蒜之争,可以看作南北方,抑或土洋幽默之争。
其实在幽默鼻祖林语堂眼里,幽默是不限于地方、文化和雅俗的。只要用从容的态度,亦庄亦谐的手法呈现人类自身的愚笨、矛盾、偏执、自大,这样幽默也就跟着出现了,并有了使人放松、心灵思想自由的意味。
文化内涵是基础
顿子斌(北京师范大学书法博士后)
书法能不能敞开胸怀接纳幽默元素,产生看字一笑的绝妙收效呢?答案是肯定的,只是这需要对中国文化内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比如我看过一则保护森林的公益广告。作者通过对“森”字字形做改变,依次写出“森”、“林”、“木”、“十”,具有直观的形象性,发人深省。
再举个例子。明代著名书画家徐渭曾为一家点心店题写招牌。挂出去之后,有人发现“心”字竟然少了一点。大名鼎鼎的书法家写了错字,跑来观看的人络绎不绝,不少人看完招牌顺便还买了点心,生意因此兴隆起来。但笑话“错字招牌”的声音不绝于耳,店主便要求徐渭把错字改掉。说来也怪,自从改了招牌之后,买卖反而渐渐冷清了。老板询问徐渭这倒底是怎么回事?徐渭说:“当初心字少一点,就能让人感到‘肚子空空,想吃点儿点心。如今加上了这一点,让人感到‘肚子饱饱的,谁还想吃点心呢?”
可见如果只是一本正经、按部就班,时间久了会让人感觉乏味。如果在寓意深邃、理由充分、合情适度的情况下,偏离正常尺度,幽默感就会产生。幽默需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也需要有敢于突破范式的创新精神,才能在按部就班的枯燥中找到趣味。
幽默的艺术是“举重若轻”
林明杰(上海新民晚报艺术评论主编)
一个特别不幽默的人,他觉得自己特别幽默,而且见到人就喜欢耍幽默,这是一件很幽默的事情。
而一个特别痛苦的人,痛苦到看不到出路,几乎要死,幽默可能就是他惟一的生路。
我们往往会评价说,这个人好幽默,但其实他可能经历过巨大的人生悲哀或者痛苦。比如说,我看古龙的小说,他是个特别幽默的人,文字很好玩,简直要笑死你了,但他却是内心非常悲观的一个人。我觉得真正的幽默大师很少,也并不太幸福,都是血泪升华出来。如果一个人过得平安、平淡,不需要去思考那么多的东西,那他就不会幽默到哪里去。所以幽默艺术大师会特别懂人生的泪点、痛点在哪里,进而提供一个化解的方法,就像卓别林的表演,会让人笑出泪来。endprint
幽默是对人生的一个救赎。人一路走过来,怎么去面对你人生中那些痛苦、失落的事情?先要会开自己的玩笑,你的世界就会轻松很多了。慢慢地,你再学会接受别人开你的玩笑,然后你才能开别人的玩笑。而且,真正幽默的人是有分寸的,不会不分场合,否则就真的很不幽默了。
幽默也可以是一种逆向的思维。某件事情,大家都认为是这样的,那我是不是可以倒过来想想。举个例子,吴冠中说:“脱离具体内容的笔墨等于零”,那么程十发就说了:“如果内容是1,那后面的零是不是越多越好?”程十发的意思是,如果具有表达的内容,是不是笔墨越精彩越好?他们俩的观点我并不觉得是对立的。程十发的观点是一种逆向思维,他这么讲显得特别幽默。吴冠中的观点表面可能让人觉得尖锐,但我觉得也有幽默的成分。因为他讲这话的背景,是针对当时国画创作的一些“老传统”、“老八股”,天天只强调笔墨的现象,这在吴冠中眼里是个蛮幽默的事情。
再以我自己的体会为例,我的画里面会有一些大量与此相关的东西,但本意不一定是让你看了后发笑。比如说我特别痛苦的时候,可能反而会画一些美好的、柔软的东西。
所以,幽默可以让处于弱势的人不至于绝望而找不到生路,也可以让处于强势的人不至于那么令人讨厌、给人压迫感。
你看八大山人多幽默,画带着粗尾巴的孔雀,来形容清朝那些顶戴花翎的官员。甚至他还自嘲:墨点无多泪点多。作为一个男人,他敢于这么说,是要有勇气的。他从第三者的角度来看自己悲哀的一生,这是一种洒脱,很客观地在评价自己。
世界并不是直来直去的,就像地球是圆的一样。最可怕的人是坚持认为自己就是真理,“挡我者死”。但他再怎么走,还是会弯的。绘画也是这样,如果都觉得自己画的才是真理,其实特别不幽默。
当然,当代的艺术家需要幽默,没有幽默感,哪来的当代艺术?我们可以看杜尚多幽默,但这种幽默是让人谦卑,让人知道自己不过如此而已。所有幽默的人都必须是先自嘲,而不是你先去嘲笑别人。真幽默的人是很会体恤和有同情心的,很懂得爱别人。他的幽默过程是让人放下的过程,看他开玩笑的时候,旁人会觉得:哦,原来你也这样,那我也没事了。
幽默,在我们今天的收藏圈也比比皆是。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特懂、眼光特好,特别是刚刚学习到一点东西的人特爱说,越懂的人到后来反而越不说了。还有一种就是自视为真理的,一味觉得自己收藏方向是对的。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会发现这群人特别像滑稽戏。收藏并没有谁对谁错,何必要踩着人家肩膀来赞美自己?收藏需要随缘,有时候你会发现,其实这些人对他们所嘲讽的门类,内心是喜欢的,只是觉得自己错过了,就拼命攻击别人。但中国藏家这么多年一路走来,谁都傻过,等你以后回过头来看,会觉得自己今天的想法很“幽默”。而如果有一天,大家都会相互地嘲笑自己而非對方,那这个圈子就是真正地有幽默感了。
这就像表达力量,不一定是真刀真枪。大家风范是可以自嘲的,而不是越是弱越紧张。应该看到,现在的国人整体没昔日那么脆弱,很多人可以开开自己的玩笑了,所以幽默是一种实力,也是一种优越感的体现。
当代艺术的幽默,我觉得更多的是要有同情心和爱心,对世界各种不公、人们的悲哀和痛苦,你要去理解;别人受的苦难,你要能感同身受,才会有真正的幽默。现在很多艺术家对这些太麻木了,更多的是想去震撼这个世界,引起西方社会对我们的关注,艺术家不是“梁山好汉”,不是这么玩的。艺术家的幽默是举重若轻,把生活中不堪承受的那些东西,用艺术的方法,举重若轻地点到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这就够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