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的事
“海昏侯”爆棚 考古展原来这么接地气
2016年3月2日,“五色炫曜——南昌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在首都博物馆展出,呈现了江西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发掘的阶段性成果。“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仅仅3个月,展览就吸引了36万观众,不仅在“专业圈”内成了热点,也得到了大批民众的关注。
作为一场考古特展,海昏侯大展呈现出的人气和话题性,堪比某些娱乐、时尚活动。这场展览不仅吸引了那些翘首企盼文物真容的专业人士,也引起了众多普通市民的口耳相传,全国多地的观众纷纷来“拜访”这位具有传奇身世的海昏侯。这既直接地展现了国人对国内考古大事件的关心,也从侧面反映出通过精心的布展,一场“高冷”的考古成果展也可以很“接地气”。
文物修复成“网红” 有营养的内容怎会被淘汰
没有华丽的商业包装,画面和叙事也非常朴素,然而,就是这样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复文物》,2016年以来却在以“80、90后”聚集的网站上受到追捧。随后,其电影版又于年底上映,追逐“热点”的一众国有博物馆更是由此在社交媒体上以“假吐槽、真卖萌”的方式,带动了新一轮的舆论热门关注。
近年来,国有博物馆纷纷借“网”助力,放下身段走近大众。此次原本小众的职业变成大众话题,一方面,无论受众如何变化,有营养的内容不会被市场所淘汰;另一方面,除了社交媒体发声,国有博物馆要想让“亲民”更有实质性,还应该在服务等细节上不断地提高,让馆藏与资源真正能够“为民所用”。
山寨社团被曝光 别太轻信这些大名头
去年3月份以来,民政部先后公布了13批“离岸社团”“山寨社团”共计1355家,其中三分之一以上与收藏、艺术等领域相关,这些被冠以“中国”、“国际”等称谓的山寨社团名字听起来相当唬人。
近年来,由于收藏、艺术等的热度不减,因此无可避免地成为了山寨社团“忽悠”敛财的“重灾区”。为什么会这么多?“利”字当头。一个好听的名头或被冠以“中国”、“中华”的社团就是好用。这些大有“来头”的组织利用公众不会轻易不信的心态,游走在监管的“空白地带”。有关部门的监管与规范固然很重要、很必要,但民众能不能也多个“心眼儿”,别太轻信虚头滑脑的名头。
现金收购拍卖行 资本运作让拍市迎来新格局
去年12月7日,宏图高科发布公告称,为提高交易效率,上市公司决定终止发行股份购买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事宜,取而代之的是以现金22亿元收购。这与此前发布的公告“匡时拍卖将成为首家借道登陆A股资本市场的内地拍卖行”有了新变化。
借道上市也好,现金收购也罢,尽管在资本运作上有所不同,但对于正处于持续调整的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来说,无疑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内地艺术品拍卖尽管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运营模式过于传统,大家蜂拥而至更多的是因这块蛋糕很诱人,“分食”的意味更浓些。宏图高科此举无疑对整个行业来说,颇具借鉴意义。
京沪两地艺展纷呈 帝都与魔都谁该戴“艺冠”
2016年5月,“第11届艺术北京”4天内共吸引9.5万人参观,不少普通观众也加入到艺术衍生品和设计品的买家行列;随后,一系列的艺术大展、艺术博览会在京城拉开帷幕。与北京遥遥相对,在上海,2016年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第11届上海双年展、第4届ART021等也先后登场,成功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疯狂艺术周”,吸引来了全球艺术市场的重要人士与买家。
显然,不论是“帝都”还是“魔都”,都在争取成为来自海外重要艺术机构认识国内藏家与艺术爱好者的“衔接点”,虽然两地艺术活动的举行很像一场“竞争”,但这并不是坏事,至少说明当代艺术越来越被人們认知。
尤伦斯欲出售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亟待转型
2016年6月30日,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与尤伦斯基金会在官方网站发布声明称“创始人尤伦斯先生打算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及其个人艺术收藏托付于新主”。消息一出,瞬间引爆了收藏界和艺术圈,并由此议论纷纷,观点百出。
客观地讲,尤伦斯对中国当代艺术以及古典艺术的推动功不可没,虽然有不少人说此次出售是蓄谋已久的获利套现,质疑尤伦斯夫妇出售的真正目的,但在质疑之余,民营美术馆及艺术区的生存状况也令人忧心。转型转型,市场中的每一份子都应与时俱进,否则出售、闭门会成家常便饭。
“国宝”屡亮相 指鹿为马应该谁来管
2016年7月13日,香港实业家邱季端将其收藏的6000件古陶瓷捐赠给北师大,由此引发了一场公众对于捐赠瓷器真假的广泛质疑。时隔不久,浙江美术馆举办的“中国古代金铜佛像特展”再次中招,118尊假佛像成为业内口诛笔伐的对象。
高等院校接受捐赠无可厚非,但对捐赠物品的一无所知却让人眼镜大跌。国有文博机构为私人藏家办展理应点赞,但对展品不加辨别却令人不解,这难免让人对其背后的真相产生怀疑。而“国宝帮”屡次攻占文化重地,使我国的文化形象、艺术品市场秩序、政府职能部门的威望大大受损,有关主管部门怎能再袖手旁观?
粮票一飞冲天 电子盘玩的是收藏?
早在2015年,粮票就登陆电子盘开始类似“股票”的挂牌交易,但是它的发迹却是在2016年。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仅从事粮票电子盘交易的文交所、机构就有10多家。而一枚在收藏市场不足1元的粮票,经电子盘的一番运作后,交易价竟然能一飞冲天至三四百元。
收藏圈虽然不乏土鸡变凤凰的神话,但像粮票这样凭借电子盘,缔造了价格冲天的奇迹并不多见。这两年,电子盘交易很是热闹,一会儿是中国现代贵金属币、邮票,一会儿又是古代钱币、粮票。一个个价格神话被创造后,连获利的票商都觉得有点发慌—毕竟收藏品不是股票,怎能有悖于收藏规律来炒作呢?
古玩城生意萧条 寻求改变才有出路
2016年末,作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北京国粹苑经营近七年后,可能完全放弃古玩市场业态转向写字楼的消息,又一次印证了古玩市场的颓势。
国粹苑的遭遇只是国内众多古玩城面临转型的一个缩影。近一两年来,无论是有着“风向标”意味的京沪两地,还是在其他地区,古玩城生意萧条是普遍现象,以北京为例,全年入不抵出的商户达到80%以上。与此同时,依然坚守的一些古玩城也逐渐开始与传统意义上的经营渐行渐远。古玩城如何转型是一个复杂的话题,至少如果还维持着以“藏家养买家”的传统理念或许注定不可能走向大众。
文物拍卖出台新政 拍企需提升自身竞争力
2016年10月底,国家文物局印发了《文物拍卖管理办法》,与之前的《文物拍卖管理暂行规定》相比,《办法》有10个变化,其中文物拍卖不再区分第一、二、三类资质,首次提出建立文物拍卖企业及人员信用信息记录,明确拍卖企业利用互联网从事文物拍卖等变化,成了人们热议的对象。
办法公布了,文物拍卖企业也有法可依啦。不过,文物艺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资源十分有限,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想“一家独大”是不大可能的。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与有效监管下,拍卖企业更应着眼于如何改善经营管理,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